编演课本剧,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2-08-07 05:45:02

编演课本剧,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怎样才能丰富“留守寄宿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呢?结合中学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编演课本剧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此,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编演课本剧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编写课本剧,使学生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创造意识的翅膀。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惊人的,他们设计的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1.形式新,使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改编?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相关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以往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读下来,

2.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要有简单的舞台说明,还要有大段的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训练效果得以提高的过程。

3.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为剧本。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就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及表演能力。

4.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人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创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质水平。

二、课本剧编演的一点尝试

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课本剧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活动。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学生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兴趣大,改编的速度很快。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等,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的作品,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剧本写好后。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

如《欧也妮葛朗台》剧组将老葛朗台这个活宝演得活灵活现:“金钱就是万能的!钱真是个好东西呀,每天晚上睡觉,我都要抱一袋金币,不然,我可睡不着。什么,骂我是守财奴?那又怎么样?别看我穿得不咋样。可我有的是钱!钱就是上帝!钱就是一切!”

与这铜臭味构成强烈对比的是,学生们把《边城》演绎得简直就是一个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湘西小城、西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最成功的是《鸿门宴》的现代版,他们运用时空穿插技术让刘邦、项羽融入现实生活,来感受和品味和反映当今全球化、数字化的生活,令人忍俊不禁。“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刘邦、项羽的经典对白,同学们常常在课后饭余聊起。该剧本还被贴到了网上。

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编演课本剧,全面培养了学生素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极大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上一篇: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下一篇:浅谈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