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离之世伉俪情

时间:2022-08-07 01:47:56

摘 要 由于史料的缺失,“诗圣”杜甫的妻子杨氏后人知之甚少。杜诗中专咏妻子或思念妻子的诗有两首,述及妻子的诗有二十多首。杜甫笔下的妻子虽然外在形象是“老”和“瘦”的,却是深爱丈夫孩子的贤妻慈母,与诗人在乱世之中颠沛流离,患难与共,顽强生存。

关键词 杜甫 杜妻 贤良品质 奉献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Conjugal Love in these Troubled Times

——The Image of Du Fu's Wife in His Poems

YANG Yang

(West Anhui University, Liuan, Anhui 237012)

Abstract Due to the lack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YangShi, the wife of Du Fu is unknown by people. There are two poems for intoning or thinking of his wife. And more than 20 poems referred to his wife. Du Fu's wife is old and thin in his poems but she loves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deeply. She is a doting mother vagrant continuously, sharing hardships and living together with Du Fu.

Key words Du Fu; Du Fu's wife; well-disposed character; Contributed spirit

史料中关于杜甫的妻子并没有过多的记载,能够看到的仅有两则。元稹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简略记述了杨氏夫人的出身:杜甫“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①有学者据此考证,杜甫之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当时的杜甫29岁,杨氏19岁。此后二人不论人生得失,遭遇浮沉,总是患难与共。

另一则见于唐人冯贽的《云仙杂记》卷四“夜飞蝉”条:“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②三品大员韦陟知晓杜甫“朝回典衣”的困顿又见到杨氏衣裙已无法再补缀,于是派夫人送去装饰品夜飞蝉,表示出对二人的关怀和敬重。遗憾的是杜甫未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妻子立传,而史料中的信息又有颇多争议,我们甚至连她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也无从知晓。但杜甫诗集中述及妻子的诗歌有二十余首,从那饱含深情的笔墨中,一位”诗圣”的妻子形象就在字里行间映现出来,让读者不由得肃然起敬。

1 “老”与“瘦”——外在形象的简笔勾勒

所有言及妻子的诗中杜甫使用了近十种不同的称谓去描述,除了一般的“妻子”、“妻孥”、“妻儿”等称呼之外,还经常用“老妻”(8次)、“瘦妻”之类的词。杜甫以“老”、“瘦”称妻,其中融入了深深的情感,饱含着夫妇二人历经乱世的沧桑之叹。

杜甫第一次在诗歌中将杨氏称为“老妻”是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③天宝十四年(755)冬诗人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年妻子杨氏33岁,以“老”相称可见诗人因妻子过早憔悴而怜惜、感伤。

这位“老妻”终生跟随贫病的杜甫在乱世之中颠沛流离,无怨无悔地与诗人并肩经受磨难。杜甫在许多诗篇描绘了其安史之乱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的生涯,他的妻子杨氏既要抚育儿女又时刻担忧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诗人漂泊在外,杨氏设法捎去书信慰藉“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在丈夫两手空空归家时,也能够体谅,“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百忧集行》)。即便是一份微薄的礼物,也足以让“瘦妻面复光”(《北征》)。诗人在成都草堂时期生活相对安定,杨氏的情趣与才识得以展现,“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夫妻二人享受着难得的惬意温情的生活。但最终诗人不得不离开草堂携全家乘舟漂泊,“偶携老妻去,惨淡陵风烟”(《寄题江外草堂》)。在南北奔走逃难的日子里,诗人无时不在盼望着战乱平息结束挈妇将雏的动荡生活,“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二)。

杜甫用完全平实的手法,舍弃过多的容貌形体语言描写,简笔勾勒中,倾注了杜甫对妻子深厚的情感,刻画出处于乱世流离的特殊历史时期的杜妻形象,尽管这个妻子是老的、瘦的,但她深爱丈夫孩子,在苦难中支撑着家庭,顽强生存。

2 “思”与“泪”——夫妻相离时牵挂与深情

杜甫专咏妻子的两首作品《月夜》和《一百五日夜对月》,作于诗人被叛军拘押长安期间,分别从诗人和妻子的角度道出乱世中夫妻两地相思的伉俪深情。“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从《月夜》一诗中可以看出在杜甫的眼中杨氏是位美丽的女子,云鬟生香,玉臂微寒。诗人设想妻子痴情地在月光下眺望,陷入相思,因相思痛苦而泪流满面,甚至夜已渐深也浑然不觉。短短几句写尽了杨氏心中的孤寂和凄凉,“双”与“泪”道出了虽分隔两地,诗人和妻子一样忍受着相思之苦,盼望着团圆之日,抒发了夫妻二人异地而同心的双向情感。④《一百五日夜对月》一诗则借浪漫的牛女传说,同样传达了夫妻相离期间双向的相思与悲苦:“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想象妻子双眉紧蹙的愁颜,既美丽又哀伤。诗中又以牛郎自喻,道出寒食之夜思妻思家的牵挂和盼望团圆的愿望。

至德二年(757)八月杜甫自鄜州还家,已经分离了一年多的一家终于重聚。《羌村三首》(其一)便记录了当时一家相聚的情景,妻子对他的深情更令人动容。“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丧乱中,妻子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丈夫,甚至一度认定他不会生还了,忽然间竟又出现,如同坠入一场梦境。⑤

一个“怪”字体现出妻子的相逢惊讶,兵荒马乱,人命危浅,亲人忽然出现在眼前,着实叫人不敢相信。确定真是丈夫归家,妻子由“惊定”到“拭泪”,悲喜交加,流下了辛酸喜悦的泪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深了,仍秉烛相对生怕这劫后余生的相聚是梦境一场,这幅画面足以见出一个妻子痴情的形象。

3 “怜”与“忧”——患难与共的贤良品质

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没有俸禄,衣食无着的漂泊生活。为躲避叛军,他率领家人从华州、秦州、同谷至成都、梓、阆等地,后一家放船出峡,漂泊于荆湘。一路上,野果充饥“野果充糇粮”(《彭衙行》)常向朋友求助“计拙无衣食,穷途仗友生”(《客夜》),甚至“饥藉家家米”(《秋日荆南述怀》),或是靠奉赋赠诗取得地方官员的一点接济度日。

杜甫用惨淡的诗句记录下投亲靠友的无奈和生活难以维系的艰难处境:“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屏迹》之三)。尽管杜甫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艰辛,杜妻却始终无怨无悔地与丈夫共同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即使在丈夫缺位的情况下,也能尽心尽力地抚育一群儿女。“女病妻忧归意速”(《发阆中》),女儿重病,此时的杜甫只身流落川东。“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徒步归行》),逃难途中,杨氏带着一群儿女跋涉山间,无助地向天哭泣,此时的杜甫亦远离妻儿,身处凤翔赴鄜州的路上。⑥

《北征》一诗中,诗人痛心地描绘了妻子独自抚育儿女的生活惨境。“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妻子衣服破烂,打满补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如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儿女们饥瘦的身容,东拆西补极不合身的衣服,从诗句中可以想见杨氏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操持针线尽力地照顾家人。

五十岁左右,杜甫身染多种疾病,诗中提及的有:头风病(《龙门阁》“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风痹病(《客堂》“卧愁病脚废”),肺病(《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病肺卧江沱”),耳疾(《清明》其二“此生漂泊若东西,右臂偏枯半耳聋”)等。杜妻更将主要精力用来照顾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筋力妻孥问”(《秋日夔州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正是因为杨氏具有患难与共的贤良品质,疼爱子女,关爱丈夫,才使得杜甫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文学创作颇丰。⑦

在许多杜甫提及家事方面的诗或诗句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杨氏对家庭的奉献,如《遣兴》一诗中“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两句道出了杜妻在战乱之中独撑全家生计的艰辛,以坚强母爱顾全一群儿女的伟大。诗人对妻子的赞誉也包含了感激、内疚、不安等种种复杂情感,他在诗中自嘲“笑为妻子累,甘与岁时迁”(《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儿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正如唐君毅先生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书中所说:“中国言夫妇之情最好者,莫如处乱离之世如杜甫,处伦常之变如陆放翁等之所作。”⑧诗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贤良的、有教养的女性形象,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伴侣。杜甫之所以能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杜妻,留世的不朽诗篇无疑也凝结着杜妻的心血。

历史上关注杜甫妻子的人不多,使得后世读者对这位诗圣的妻子几乎一无所知。今天我们却应该重视对她的研究和宣扬。杜夫人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牺牲精神,对于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仍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与丈夫患难与共的贤良品质亦是现代女性所应继承和发扬的。

基金项目:《古代文学》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2g xk087)皖西学院校级2011年度应用项目(WXSY1105)

注释

① [唐]元稹.元稹集(卷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② 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修订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③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本文所引二十余首诗作皆出自此书).

④ 周达也.杜甫夫人与杜诗成就.杜甫研究学刊,1996(2).

⑤ 李欣欣.杜甫对乱世亲人的关爱与牵挂.邵阳学院学报,2010(2).

⑥ 蔡川右.杜甫和他的妻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4).

⑦ 任靖宇.情深义重夫妻情.焦作工学院学报,2004(1).

⑧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M].台北:中正书局,1981.

上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分析 下一篇:中国近代丧葬习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