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环节的经典四重奏

时间:2022-08-07 01:14:26

高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环节的经典四重奏

摘要:以具体的演示实验教学片段,依次从投影实验内容、开展演示实验、引导得出结论、设置问题组块四个方面探讨了在教学深广度上如何掌控好演示实验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如何让演示实验围绕教学中心发挥更高效的学科教学功能。

关键词:演示实验;教学环节;四重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7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22

演示实验作为课堂实验的一部分,有着很广阔的研究空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承载着很多的化学知识,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因而一节完美的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而高中化学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这一点与实验工作者进行的实验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演示实验环节带领学生研究探讨占用时间过长、过于深入,甚至为了实验而实验,过远地偏离了正常的教学中心,即便实验问题研究得很成功,也是不可取的。这个问题,尤其在刚工作不久的青年化学教师身上表现得比较显著。那么平时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深广度上如何很好地掌控好演示实验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如何让演示实验围绕教学中心发挥更高效的学科教学功能呢?本文拟结合乙醛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实验教学片段,谈谈经典的实验教学四重奏,以期对青年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引导或借鉴作用。

第一重奏:投影实验内容,展示实验内容与基本步骤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明确实验目的与内容,更便于学生带着更多的思考性问题去观察实验,通常可以把即将进行的实验内容或步骤投影在屏幕上,最好以图片、图示、流程、表格、关键词等简明的形式给出来,从而在时间上保证好演示实验后续环节学习活动的开展。演示乙醛银镜反应实验,在实验一_始投影如下: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提高学习效果,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图片的记忆存留时间远远大于纯粹的繁杂的文本文字,而记忆是学生开展进一步学习活动的基础,只有记住“要做的事情”,才会有“任务驱动”,才会有“有序思考”,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重奏:开展演示实验,给出必要提示与观察重点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一个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体验平台,就如同一个人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去旅行,到处充满着好奇,想浏览的地方特别多,可是由于时间限制,如何才能抓住最有浏览价值的景点进行游玩呢,这就需要景点的游玩提示。开展演示实验也同样如此,需要老师在进行实验前,将本演示实验直接相关的,又基本且必需的重要提示,或者是跟学习任务关联度大,又易被学生观察忽视的重要观察点,投影在屏幕上,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取得学习体验的最大效果。 在银镜实验演示过程中投影如下提示:

(1)重点观察1:氨水与硝酸银的滴加顺序如何?

(2)重点观察2:硝酸银加到氨水中,随着滴加的滴数增加,依次会出现什么现象?

(3)重点观察3:实验中采用的氨水与硝酸银浓度分别是多少?

(4)重点观察4:常温条件下,向银氨溶液中滴加乙醛溶液,有何现象?

(5)重点观察5:加热条件下,盛装银氨溶液与乙醛溶液的试管中和试管壁有什么新的现象?

演示实验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活动基础就是观察,尤其是有意注意更为重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意志和指向性明确的思考活动,才能大大地缩短学习活动起点与终点间的距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为演示实验承载的信息非常丰富,实验现象如气泡、沉淀、颜色改变、温度变化等等也比较多,加之实验最关键的现象呈现时间点不一样,有的在实验之初,有的时间中间点,有的却在实验快结束时,不尽相同,很复杂。演示实验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最主体、最需要观察的地方,有利用唤醒学生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将精力与思考力用在刀刃上,取得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第三重奏:引导得出结论,书写核心方程式与核心知识

高中生正处于猎奇心较大的年龄段,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不同的学生在有趣的演示实验中,肯定会形成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对现象的解释也有不同的涌动。表现在实验中,很多学生看到现象与自己预想的一样或者明显冲突时,就情不自禁地自由发言了。 学生参与实验的思维活动,非常值得肯定,这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大家把思考方向指到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点上。在银镜反应实验演示完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以结论形式给出如下板书:

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的思考才会更有意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有目的性的学习活动,随着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在热热闹闹的演示实验结束后,书写出能解释该现象的核心方程式和核心知识,有利于从视觉层面直观地引导学生认知到实验背后的重要知识与结论, 有利于突出重点,更有利于学生站在实验习得的知识上进行更好地后续学习。

第四重奏:设置问题组块,鼓励深入讨论与交流发言

为了让学生能通过演示实验,进行深度学习,进一步提高思维的层次性和灵活性。在学生初步明白了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并知道了实验中获得的核心知识点和重要的思维方式之后,我们可以围绕实验中某一个具体的环节或者方面,设置一些带有梯度且有共同研究点的系列问题,让学习更进一步,从而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例如为了让学生对银镜反应有更深刻的理解,设置成如下几个问题组块:

问题1:为什么最好用水浴加热?

问题2:为什么试管内壁要洁净? 如何清洗?

问题3:为什么不能振荡试管?

问题4: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清洗试管?

问题5:银镜反应中,体现了乙醛的什么性质?

问题设置的切入点很多,情境的选择余地更丰富,从“演示实验应该服务于教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的问题既可以是本实验的再深入探讨和创新设计,也可以是与本实验相关的旧知联系方面的回顾,还可以是下一个教学环节过渡性的问题引领,甚至可以是基于学生思考力进一步增长的且能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发言的开放性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在具体实验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深广度上掌控好演示实验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让演示实验发挥更高效的学科教学功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处理探讨 下一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运用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