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恶的力量

时间:2022-08-07 01:02:02

2010年,许多公司依然在或明或暗继续“作恶”。公司商业行为中作恶的力量,绝菲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力量,而是一种商业社会中的“黑势力”

Doll’tbe evil(不作恶)!

人们大都知道,“不作恶”一直被谷歌奉为公司的信条。谷歌借以提醒自己:在做任何产品的时候都首先要考虑以“不作恶”为前提。

事实上,“不作恶”是一个道德底线,就像“不做假账”一样,但真正能守得住的人并不多。谷歌如是,中国其他一些企业也如是。腾讯、奇虎360、蒙牛、伊利……2010年,中国公司的启蒙元年,这些企业的行为和身影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谷歌,有谁能不作恶

2010年新年伊始,谷歌就惹急了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1月27日,在iPad后的公司内部会议上,乔布斯表示:谷歌所谓“不作恶”的信条完全是“扯淡”。“他们想干掉iPhone,但我们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

前后相隔不久,谷歌的“不作恶”也遭到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炮轰,前者告诫谷歌别给自己失败找借口;后者批评谷歌不懂得企业级搜索,须遵守驻在国法律。到了今天,几乎已没人还相信谷歌“不作恶”的承诺。而且,随着谷歌实力的壮大,它以更新鲜的例子供给人们佐证观点。

进入2010年以来,谷歌官司不断。因宏大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招致的诉讼接二连三;2月24日,在意大利,因侵犯隐私罪,公司3名高管被判处6个月有期徒刑;同时,欧盟委员会启动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随后,谷歌推出的一项名叫“Buzz”的社交网络服务备受指责;5月份,谷歌被迫承认:在过去超过三年中,它的街景车在拍摄图片过程中,同时也扫描了用户的无线网络,此项服务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调查……

利用庞大的资本四下并购和展开跨行业业务,谷歌编织的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垄断网络,到最后,其垄断不仅仅止于公司和产业层面,而将凌驾于文化和政治之上。目前,谷歌被投诉的内容涉及其已经从事的各个市场领域。包括它在相关领域中采取的强硬立场,运营方面的一些秘密,等等。谷歌触怒的不只是用户、竞争对手和作家、出版商们,它更触怒了多国网络监管部门和反垄断机构。当其官司缠身,产品广受批评,它怎敢再说自己“不作恶”?

在中国,谷歌中国更是直接触动了中国政府的管理之剑。谷歌来到中国后,就发生了违规ICP资格、涉黄、侵犯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

最终,2010年3月,谷歌中国选择了离开中国大陆。尽管许多用户对其恋恋不舍,但这一全球搜索市场巨头“不作恶”的信条已然变味。牢记用户的信任是其提倡的“不作恶”信条中重要的一部分,当谷歌高调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时,显然没有考虑中国用户。

谷歌公司曾反复解释,认为外界对其“不作恶”信条有误解。由于该宗旨的设立,公众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这家网络搜索巨头。当一些人对谷歌的所作所为不满意时,很容易拿“不作恶”来说事,即使只是个人感受。在很多时候,谷歌成了众矢之的。

无论如何,谷歌因为隐私保护政策饱受批评。对于一家以盈利目标为驱动力的公司而言,“永不作恶”的目标是难以长期坚持下去的,因为企业无法拒绝各样的牵扯和利益诱惑。

“西方不少公司以利益为先,滥用网络自由,暴露出其标榜的‘不作恶’的虚伪性。”上海利: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学者赵国军一针见血地作出上述分析。在西方,比如硅谷,“作恶”时而是被守成者拿来贴到创新者、挑战者脸上的标签,时而是进攻者挑战垄断的武器。中国也是这样。

“不作恶”是对美丽世界的一种向往。

3Q大战,互联网之陌生面孔

遗憾的是,与硅谷相比,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有时就如同荒野丛林。在硅谷,每隔三两年就会出现一拨创富的大公司与崭新的商业模式,瓦联网应用能保持不断升级。而充斥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却从来都是近乎抄袭的模仿、口水战、江湖气、杀伐气,是循环不已的低层次竞争。

这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恶”。盘点短暂的中国互联网历史,这些“恶”不计其数。其中,2010年发生的一场“3Q大战”,使这种“恶”登峰造极,令亿万用户无比凛冽地感受到互联网的冷漠与陌生。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说腾汛是互联网第一巨头,有钱有势,没人愿意碰它。但“这种裸的抄袭,明目张胆地欺负人,别人忍得住,我忍不住。”而腾讯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始终反复强调的是:让用户“二选一”是迫于形势危急,不采取措施,QQ可能三天内全军搂没。

双方之间的恶战,正式交火始于2010年春节。当时,腾讯推出免费安全软件QQ医生,用以扫描木马病毒,经过小范围强推,迅速达到1亿装机量。听闻此消息,周鸿满心恐惧,大年初二就从海南跑回北京,急调休假中的360员工应对突发事件。他认为,QQ医生是对360的抄袭。

很快,有用户发现,在用QQ医生查询系统漏洞并安装系统补丁时,360安全卫士会弹出对话框,向用户提示该补丁会造成系统异常,建议用户不要安装。

腾讯和360,从营收利规模来看,并非一个量级的对手,但就双方拥有的客户端数量看,势均力敌。无论是在哪一个业务层面,双方迎头掩上只是时间问题。

2010年4月,腾讯又推出QQ电脑管家,包含云查杀木马、实时防护、清理插件等多项安全防护功能,与360安全卫士展开直接竞争。11个月后,矛盾骤然升温。9~10月,360公司桐继推出个人隐私保护工具“360隐私保护器”和“扣扣保镖”,目标直指QQ软件。

之后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一番你攻我挡之后,战斗骤然升级。11月3日晚,腾讯以弹出新闻方式,发表了“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表示“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尔后,360公司弹窗反击,称腾讯“坚持强行扫描用户硬盘,绑架和劫持用户,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随后,360发出同应称,为了保护用户利益,其官网的扣扣保镖频道下线。深夜11点,腾讯冉度弹窗提出和解条件。

激战中伴随的是“温情牌”。腾讯作出的是“艰难决定”,360的是“紧急求助信”,“恳请”用户能够坚定地站出来,“3天不使用QQ”。一时间,亿万用户的电脑桌面,变成了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客户端密集过招的战场。刘阵双方H不相让,又誓死搏杀了几个回合。

3Q恶战,让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为之震动。最终,工信部直接过问,通报批评后,以腾讯和360双方几度向公众道歉告一段落。

面对腾讯这一“全民公敌”,周鸿自然也不是省汕的灯。双方均令对手恐惧,又都觉得委屈,都认为是对方先动用了“核武器”。在此轮恶战中。双方的思维逻辑极为相似,似乎都是“最爱用户”的;似乎都属于“被迫”自卫还击、恶战的爆发是对方主动挑衅。

周鸿说:“我觉得我们没有去挑战腾讯,是腾讯全线压上来,我是没办法被迫应战。”马化

腾说:周鸿发动的是一‘场“全球互联网罕见的公然大规模数量级客户端软件劫持”。交战双方都认为对手历史上并不乏“作恶”的记录,非但有“作恶”的动机,而且有“作恶”的实力,更关键的是止在“作恶”,为自保,于是“以恶制恶”。

可惜的是,什么是真正的恶,当亿万网民被沦为刀俎之后,这种裸的挟持用户的竞争和对抗,才使得网民觉醒:用户需要的互联网,如果不是为善的互联网,起码也应该是不作恶的互联网。在公司与创业者的财富创造方面,中国互联网似乎依然保持着它阳光的一面。相较之下,互联网公司之恶,并非传统产业里的黑砖窑,相反,它们纷纷表现得“很爱用户”。

十多年前,中国互联网是一块代表着新生与希望的拓荒地,“网络文明”美好且纯净。而今天,互联网世界中的各种乱象,使得这一切显得沉重且艰难。谁来守望与捍卫网络世界中的道德与伦理,已经成为现实课题。在互联网业这个草莽江湖,刀光剑影之中,各方诸侯看重的只有利润和霸权,却毫不在意秩序与道德。垄断与打压之战,一次强过一次。

多家网络企业的做派令人叹息。似乎,中国的互联网业正在走向一个失序状态。两年前备受诟病的百度“竞价排名”,时至今日也未能全然消弭。什么是网络商业秩序,至今寻而不见,如果将互联网世界比作天下,天下大乱之后,能否进入大治?

“一家公司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把握了恰当的时机,而且在于它自觉地选择和遵守纪律。”《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曾这样判断一个公司是否伟大。遗憾的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野蛮成长”的路途中,似乎有太多缺失之处。

诚然,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但是,它们暴露出的问题更不容回避。打得壮烈的公司们~路走来,在司法进步长期落后于利润增长的现实下,血战似乎是必然,打着美好的幌子忽视用户似乎也是必然。我们悲哀于这样的现实,也期许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能反省和反思。

网络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底线的企业和企业家。当一个企业发展得越久,其精神力量就会越突出,要对用户负责,而非表面上的“关爱”,对自己和别人都应该有责任心。一个企业应该坚守的信念,就如同一个人应该坚守的良知。

乳业内斗,丛林中的恶之花

那边,IT界里360与腾讯还在猛烈开火;这厢,国内乳业市场黑烟又起,蒙牛、伊利这草原两兄弟之间爆发的“火拼”,令业界大跌眼镜。

自2010年10月19日起,网络中有关圣元奶粉事件“其背后黑手是蒙牛”的惊人说法迅速开始发酵。同时,坊间传出消息:伊利“QQ星”及多家婴幼儿鱼油含EPA会导致性早熟等事件也是蒙牛策划的新闻。

这些“恶消息”的爆出,令公众哗然。蒙牛方面迅速回应称,公司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与“圣元性早熟事件”相关的活动,这根本就是伊利所为。伊利方面也迅速反应,加以否认。双方互相指责,陷入争论不休的状态,乳业两大巨头旋即在公众面前“撕破脸”。

传说中的“网络黑社会”、“网络推手”浮出水面。圣元仿佛成了蒙牛与伊利对战的炮灰。10月22日,蒙牛声明称:伊利曾经斥资590余万元雇用公关公司攻击蒙牛:涉嫌讨乍谤伊利的蒙牛员工安勇已经被蒙牛除名。内斗最终上升至法律层面,多名涉案人员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通过这场“火拼”,公众猛然间发现,原来,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一日千里,网络舆论的收买和操纵,早已成为国内企业恶性竞争的手段之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来,还真有隐藏在幕后,专做“相煎”糗事的一大批群体,他们自称“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俗称“网络推手”、“发帖水军”。

近两年,是“以网络攻击对手”,这种反向营销方式最为活跃的时期。回顾多起企业负面事件,后面都有无处不在的公关操纵之手。竞争公司之间花钱雇佣网络打手,这在业内是公开的秘密,一些相关炒作文案,甚至被奉为经典案例竞相流传。

一些小网站甚至专靠发负面帖为生,等企业发现负面新闻后,要想删除,需“花钱”搞定。一大型企业的公关负责人称,面对竞争对手在网络上抹黑的帖子,他们着实很无奈。

商业竞争盼世界里,同业之间竞争不可避免。蒙牛、伊利两家企业的商战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十年前。伊利历史悠久,蒙牛相对年轻,1999年,离开伊利的牛根生创立了蒙牛、并在短期内获得突破性成长。擅做营销的蒙牛步步为营,随着蒙牛的崛起,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暗战也从此开始,硝烟弥漫……

关于阴谋论的故事太多,但这样的纠葛早已超出了行业规则的底线。当竞争由良性变幻为恶性,这“罗生门”式的恶意营销超出了伦理道德的底线和法度的范围之后,竞争已然变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业内人士却对这样的结果表示“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他们大多认为,两业巨头之间的商战之激烈,早已是行业中“公开的秘密”,只不过此次争端是首次公开摆在公众眼前。

中国乳品行业过去的路,似乎太过顺风顺水,发展太快,以至于在近几年陷入了集体迷失。大头娃娃、肾结石、三聚氰胺、性早熟等事件,如冲击波般冲撞着一个行业的诚信度。面对行业丛林中的恶之花,消费者受伤的心已脆如芦苇。

实际上,不管最终事件的真伪如何,其结果早已不再重要,无论是各当事方,还是其他乳品企业,没有谁是赢家。作为行业巨头,陷入恶性竞争的企业,非但没有担当起引领行业正道的职责,反倒在商战中使尽卑劣手段,互相攻击互相拆台,这无异于自毁信用长城,伤害并摧毁消费者对中国乳业仅存的那点信心。

商业竞争里,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好企业的企业,未必就是好企业,到底是“为善的力量”,还是“伪善的力量”,只能由市场来检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企业如做人。那些遍布网络世界的“推手”们,造就的“恶性竞争”、“暴力营销”,损害的是行业和企业自身。如果非要说谁是受益方,或许是国外的相关行业。这一点,市场份额的跌落,是最好的证明。

“网络公关暴力”事件之后,我们如果追问:蒙牛之后,网络公关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吗?实际上,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日渐强大,要遏制传播向作恶方向沉沦的趋势,最终仍需市场与法律的力量来约束。业内人士指出:此次蒙牛恶性营销事件,如果能够完全放在法律的天平上,还原整个操作流程和手法,让相关当事人和企业法人付出足够高昂的代价,对整个网络公关业和中国企业而言,才是一次难得的“震慑”和反思的机会。

很可惜,在各方势力的干预下,这个机会在警方仓促给出的“个人问题”结论中失去了。一位法律界人士称,安勇的行为明显是职务行为,是为企业而不是个人从事的相关活动。

回顾2010年,一些企业诞生或者死去,另一些企业风平浪静或遭遇挫折。在各行各业的激烈角逐中,总有一些原因令这个世界开始改变。

2010年,对于谷歌和谷歌中国,一定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乳业“双雄”蒙牛和伊利之间的恶性营销还没有解套;IT界360与腾讯之间的唇枪舌剑犹在耳边……喧嚣尚未退去、许多公司依然在或明或暗里继续“作恶”。公司商业行为中作恶的力量,绝非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力量,而是一种商业社会中的“黑势力”。

歌德在史诗《浮士德》中,提及了两种无法彻底被人掌握的力量,“欲善却成恶”和“欲恶却成善”。前者,是浮士德的心灵精神之旅;后者,则是永远否定的精灵梅菲斯特遭逢的更庞大的势力。梅菲斯特自述自己“是总想作恶,却总行了善的那种力量的一部分。”

以商业利益为先的企业人,面对“欲善却成恶”和“欲恶却成善”,又该如何约束和导向自己?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里讲述:如果我们的行为足以加强或发动我们周围的人作恶,我们就与他们的罪恶有份儿了。

我们的企业家们,在商业征战中,是扬善还是扬恶?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不知他们是否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权利可以创造辉煌,也可以毁掉辉煌!

上一篇:世界工厂的思考 下一篇: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