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学实践,快乐伴随成长

时间:2022-08-07 12:45:18

经历数学实践,快乐伴随成长

摘 要: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及其他学科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数学;生活;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好玩,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必要的数学活动,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既符合学生爱动的天性,又使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一、组织游戏――“玩”数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能玩中求知,玩中悟理是玩的高级形式。“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主体处于愉悦心理状态下去学数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例如,帮助学生巩固“几”和“第几”,可采用“起立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分与合”知识,可以玩“碰球游戏”或“扑克牌”游戏……低年级学生尤其需要游戏这种愉快情境的体验。这样,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距离大大缩短,他们能不喜欢这样的数学课吗?

二、联系生活――“找”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服务。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时,要应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例如,同是一年级刚开学时的“10以内各数的认识”,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既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已有数学知识的记忆,又可让学生尝试着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在二年级学习“认识米和厘米”后,安排学生回家寻找大约是1米或1厘米的物体。长度单位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平时又不经常接触到,所以比较陌生,如果能在每天生活的空间里,找到模型,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记忆,又是一个“建模”的初步,当他们再次遇到一些不熟悉的长度时,就会很自觉地将生活中的“1米”和“1厘米”与其比较。有了生活经验,以后在考试时便有了比较的模型。在三年级学习了“认识小数”后,让学生回家寻找“小数”,许多学生在存折、酒瓶、包装袋上找到了小数。看着学生课堂上积极举手汇报的那个兴奋劲,真为他们高兴。他们将数学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又在生活中发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这就是数学学习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做”数学

“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好动手是儿童的天性之一。“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现行教材内容,力求把教材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利用多媒体,先出示美丽的蝴蝶(一半隐藏),教师提供多种翅膀让学生选择,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接着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天安门、飞机、奖杯的照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体会这些物体的对称性。然后,通过实际折一折,发现这些图形经过对折后是完全重合的,从而得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由此让学生想办法做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里交流。有的学生用纸对折后剪出了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撕出了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在钉子板上拉出了一轴对称图形……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理解。亲历了观察―发现―操作―应用这一探究过程,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四、回归生活――“用”数学

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因此,教学除了应努力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把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引入课堂,还应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一年级学习了“分一分”后,让学生开展整理书包比赛,比赛中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仅仅能解决试卷上的题目,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所用。数学这么有趣,还这么有用。

总之,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是数学的亲和自然,觉得数学其实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了解了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岸头实验学校)

上一篇:从精算中“走”出来的估算 下一篇: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