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T管引流口疝1例

时间:2022-08-06 11:13:57

【关键词】引流口疝;预防措施

近期我院1位患者在行腹腔镜中转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T管经剑突下戳孔引出拔除T管后形成引流孔疝,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84岁,2012年1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中转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术后恢复良好。今年3月拔除T管,一周后发现原引流口处出现一约核桃大小肿块,平卧消失,咳嗽、用力排便时出现,无红肿疼痛,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查体:剑突下戳孔处(T管引流口)有一半球形包块突出,大小约3*3*2cm3,无红肿、压痛,触之柔软,可回纳入腹腔,考虑为T管引流口戳孔疝。予以手术探查,见疝环缺损直径2cm,疝内容物为网膜,行疝修补术,术后一周治愈出院。

2讨论

腹壁戳口疝十分少见,而有T管引流口形成的腹壁疝更是罕见[1]。T管从腹壁戳孔穿出。戳孔较小一般小于3cm,如形成疝,属于小切口疝[2]。发生T管引流口疝与切口愈合不良和腹腔压力异常增高有关。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3]:

2.1针孔与缝线间泄漏,容易发生在薄壁细径的胆管或LC术中胆管侧壁损伤修复者。

2.2切口局部因素筋膜缺损或脐周腹壁存在先天性缺损而缝合不良。切口感染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

2.3胆管切口上下角或切缘坏死后泄漏,容易发生在使用粗头电钩切开胆管后、或剪开胆管切缘有较多出血而使用弯钳反复电凝止血后、或仅缝合T管上缘或下缘一侧切口者。

2.4腹压增高因素排便、排尿困难,咳喘等因素均可使腹压增高。

2.5于T管上缘做间断缝合打第2个结时其第1个结已松动致术后引流口疝,T管下臂误置胆管切口下端管壁外夹层组织间者。

2.6全身因素高龄、肥胖、营养不良等均可影响切口愈合;以上诸多因素可引起机体胶原代谢异常,直接或间接影响疝的发生和发展。

引流口疝一旦出现,只有手术干预才能治愈,外科手术修补是唯一有效手段。对于较小的疝环,可以直接缝合筋膜。腹壁缺损较大者则需应用补片修补[3]。本例疝发生时间短,我们用不可吸收缝线缝合腹膜缺损及腹壁筋膜后恢复良好。

胆总管T管引流口疝的预防措施:①避免反复进、退针。②应缝合T管上缘和下缘两侧切口,缝合起止点应超过胆管切口上下角约2mm。③T管短臂应加以适当裁剪。④糖尿病者、饮食和营养情况较差者、高龄者宜于术后8-10周拔出T管[4-5]。对于T管引流口疝的预防,T管长臂可自肝圆韧带穿出后经剑突下戳孔引出,尽量避免从白线穿出。或由右锁骨中线肋缘下戳口引出,经过肌层,组织厚、血供好、修复能力强,可减少引流口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可义,晁志涛,彭彦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T管引流口戳孔疝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8(3):332.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32(10):236-238.

[3]钟春林,郭伯敏,杨凡,等.腹壁戳孔疝的Millikan无张力修补术一例报道[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1):89-90.

[4]杨月芬.1例胆囊切除、肝左外叶切除,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及腹腔引流术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5(3):468-469.

[5]陈安平,高珂,刘安,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434例临床应用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25(2):97-98.

上一篇:屈肌腱鞘管内麻醉在足趾手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标准化肠外营养配置在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