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家书见大道

时间:2022-08-06 10:13:11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为官,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洋务运动的先驱者;为学,他进士出身,涉猎广博,立志高远,清政府称他“学本有源,器成远大”;为文,他是古文湘乡派的领军人物。《曾国藩家书》是他的书信集。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达30年的为官历程中,曾国藩写给家中的书信,计数近1500篇。上至对父母的敬问和关切,下到对晚辈的体察和教导;大至治国治军情况的汇报,小到对家中债务偿还的关心;从耕种养殖到读书写字,从肌体调理到修身之道……一部家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在变换着国臣、将领、父亲、兄弟、丈夫、儿孙等一个个角色,力尽所能,完善其为人的责任。

与其说《曾国藩家书》蕴含了曾国藩的一切学问、志气、修养、智慧,不如说体现了他的一种浓厚的对“家”的情怀,对“国”的忠信。《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曾国藩把家国系于一心,其“诚”之至,无怪乎后人评价曾国藩说,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对于这样一部浸透了“修齐治平”实证学说的家书,我们或许可以说:当中有大道。

病中犹日读《通鉴》一卷有余

儿子纪泽:

我近日胃口开了些,十四、十五日仍在腹泻,十六、十七日稍微好了些。医生说这是脾虚发泄的结果,心脾两脉都已虚弱,身体元气尤其亏缺。我身体从根本上虚弱,难以滋补调理,只好听之任之了。唯有眼蒙之病日益严重,不能不治,可我又不想用眼科的常用药。医生说治这个病,一是要经常转动眼珠,二是闻嗅鼻药(把鹅不食草等三味药研成粉末,像闻鼻烟那样去闻),三是把蒺藜当做茶来喝,四是把羊肝与药末蒸了吃。这些都是偏方,聊以罢了。腿软等症状,我想都是衰老的常态,不治它也罢。虽然病了,如果都不看书,心里感到很内疚,所以每天仍看一卷多的《通鉴》。

涤生手示 七月十七日

【深度解读】字里行间,可以切身感到病中的曾国藩痛苦而无奈,“只好听之”“不能不治”“聊以自解”“衰年常态,不复施治”等语,不无寥落之情。而文章的重点却在后面:“全不看书则寸心负疚。”体虚、眼蒙、腿软……如此深受病苦之人,所负疚的是不能进学,所担心的是荒废光阴,“每日仍看《通鉴》一卷有余”。多少四体健康的人,也未必能够做到。曾国藩的“修身”之恳切,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家运兴盛不离“勤俭”二字

弟弟澄侯、沅浦、季洪:

我们兄弟绝不能不洗心涤虑,来全力挽救家运。第一,兄弟和睦很重要。去年我们兄弟不和,导致今年冬天的三河之变。以后我们兄弟一定要以去年为戒。第二,尽孝道很重要。由对祖父母的爱而推演,要爱叔父(因为祖父母是叔父的父母,父母爱他们的孩子,我们爱祖父母,也理应爱他们的孩子——我们的叔父)。由对父母的爱而推演,要爱温弟的妻妾、儿女,以及兰、蕙两家(因为父母是温弟及兰、蕙的父母,父母爱他们的孩子,我们爱父母,也理应爱他们的孩子——温弟及兰、蕙)。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后辈们不能坐轿、骑马,要走路;女孩子们不要太懒,应学烧茶、做饭。读书、种菜、养鱼、养猪,是一个家庭的生机所在;少睡觉多做事,是一个人的生机所在。“勤”是生动之气,“俭”是收敛之气。有了这两个字,家运绝没有不兴盛的道理。

兄国藩具 十一月二十三日

【深度解读】以曾国藩的气度来说,对他而言,振兴家运,绝不止于此——换言之,不止着眼于自己家庭的未来。若非如此,也就不会有平定太平军、振兴朝政的曾国藩了。“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先有“齐家”的修为,后才有“治国”的本事。短短一段家书,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悌”“勤”“俭”都说到了。曾国藩在关于“治家”的家书中,常常离不开对这几个字的强调,他是在身体力行的前提下念念提策家族成员,因此文笔当中透着极强的信服力。

尔母之病可熬党参膏调理

儿子纪泽:

十二月二日收到你十一月二十八日的禀帖一通,知道你的母亲又患胃脘痛症了。你母亲的病跟你的奶奶江太夫人的病有些相似,总离不开用姜、附、耆、术、丽参之类的药,很快就可以奏效。如果熬一些党参膏服用,终年调理,一定会有很大的益处。你初十以后起程来徐州,是坐长龙来吗?御寒的衣服可能需要增加,徐州比金陵冷很多,今年的雪很多也很大。

涤生手示 十二月初三日

【深度解读】在曾国藩的书信里,或可看到毫不留情的批评,或可看到不厌其烦的提醒,或可看到殷重恳切的自省……读到这温情脉脉的一篇时,看到一个关心妻子病情的丈夫,一个嘱咐儿子加衣的爸爸,不由得也让人心头一暖。如果我是那个儿子,读到这样一封信,从父亲的手书中感受到这浓浓的亲情,有什么理由不敬爱父亲,又有什么理由不以父亲为自己的榜样呢?

不轻进、不轻退

我的九弟沅浦:

初五那一天,城内敌军冲出,这时候,在战壕里对击,坚守不出,是最好的办法。但凡是进攻围墙、进攻壕沟的情况,进攻者是客,应对者是主。我们如果冲出壕沟来对战,就是反主为客,就受制于人了。我们如果不冲出壕沟,那么我们就是主,我们就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我们稳守稳打,他们自然兴味索然,毫无办法。峙衡(作者注:应为人名)喜欢越过壕沟来对战敌军,我不以为然。凡是这类事情,好好想一想,都有一定的道理。迪安(作者注:应为人名)善于打仗,他的要诀就在于“不轻进、不轻退”六个字。弟弟你可以借鉴。

兄国藩具 四月十七日

【深度解读】这一类描述战事状况、讲述带兵打仗之法的书信,在《曾国藩家书》中非常多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军事是曾国藩心头非常挂念的一件事。曾国藩曾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这也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从未掌过兵的曾国藩,后来能够组建起一支雄武的湘军。进而言之,曾国藩带兵打仗,站在彼时彼地的角度来说,终究是为民、为国:“吾辈不幸生当乱世,又不幸而带兵,日以杀人为事,可为寒心,惟时存一爱民之念。”

细品这篇书信,不难感受到曾国藩的笔力:尽管讲的是兵家常事,写来却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不让人感到乏味。因为他的九弟沅浦后来也成为带兵的一将,所以此类信中又不乏教导弟弟兵法的内容,曾国藩谆谆教导兄弟的苦心更是随处可见了。

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沅弟左右:

身处高位、掌管大权同时又享有大名,自古以来有多少这样的人能获得善终呢?所以,总归要想办法把“权”“位”这两个字推让一些,减少一些,那么晚节渐渐就能保了……弟弟,你的军队现在士气很旺,可喜可贺。不过,在军中气息甚为微弱的时候,看到旺盛的气象,这又寓含了骄兵的苗头了。老子说过:“两军相对哀者胜。”这里面的含义现在很值得体验。

兄国藩具 正月初七日

【深度解读】这段书信的含义,往深了说,有“功成身退”之意;往浅了说,不过一个“谦”字。“推让权位”,讲的是“谦”;看到军中“即寓骄机”,亦是从侧面说“谦”。古往今来,成大事谋小事,大抵离不开这个“谦”字。《曾国藩家书》千余封书信洋洋大观,其实概括起来不过是曾国藩翻来覆去总在强调的几个关键词——勤、俭、敬、专、恒、慎、谦……而“谦”就是其一。对子女、家妇的日常教诲,讲“谦”;对身获权位的兄弟,仍讲“谦”。有人说,你的杯子里能装多少水,取决于你的杯子有多空,而“谦”正是清空我们骄慢心灵的武器。正因为曾国藩恪守“谦”的品格,他才有了“平天下”的气度与胸襟。

上一篇:世界末日 第5期 下一篇: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