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水墨画教学实践初探

时间:2022-08-06 10:02:39

小学水墨画教学实践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123-01

中国水墨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传承。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小学美术书里每一册都安排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近年来,水墨画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也逐步开展起来,如何来鼓励、培养儿童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结合教科书循序渐进地学会欣赏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如何兼顾中国画的文化性与儿童性,这是当前我们进行中国画教学应该探究的问题。

一、利用书中作品让学生认识中国画学会欣赏中国画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宋代《冬日婴戏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欣赏:姐姐挽三鬟于头顶及两耳,再以红白相间的锦缎缠绕其间,是宋代小女孩常梳之发式。弟弟的头发束结着红丝缯,形如鹁角,更增添孩童纯稚的神情。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赋予衣服华丽柔软的质感。一只黑白花猫在一旁自顾自地玩着毛绒球,两人的眼神落在花猫的身上,将孩童与花猫间的互动关系处理得细致可爱。画面配景所植的花木如梅花、山茶等,用以暗示着冬令时节,画家却利用温暖的红、黄色系,将画面安排得明丽爽朗,如小女孩、小男孩的红色发结、衣带,华丽的纹饰,色彩斑斓的旗子,加上毛绒绒的可爱的小花猫,使人不觉得有丝毫的寒意,反而组成一派和谐而温煦的情调。吴冠中《春如线》中第一次感受中国画的线条之美:公园里,青松抽出新芽,松针挥舞,风筝之线从树梢延伸,风是线,流水也是线,“线,身段不同的线,风韵各异的线,都在荡漾……”线条从春天生发,变奏,传送,有了花的夏,红树间疏黄的秋,和树干萧索的冬,于是,在吴冠中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如此繁多的线条:变形的、扭曲的、奇诡的……三年级下册《清明上河图》绢本,纵24.8cm,横528.7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其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可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二、水到渠成体验水墨乐趣

1.从简单的美术语言:点、线、面入手学会欣赏中国画

从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国画作品《长城》《紫藤》、书中作品《觅》的欣赏中让学生感悟中国画中笔墨浓淡变化,以及画家将点、线、面自由组合所呈现出的奇特的美感,使学生开拓思路。

2.注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上节课基础上渗透绘画技巧

看到学生的作品很难一下掌握水墨浓、淡、干、湿的变化,于是教师范画学生感悟,他们大胆的线条,鲜艳的色块,包含着丰富的想象潜能,于是我就鼓励学生画出有个性的中国画,为增加趣味性。我第一课时让学生大胆地运用点、线、面自主创作,第二课时带来一个自编歌谣:圆果子的画法(樱桃、葡萄、沙果等都适用):自调墨,自调色,左半圆、右半圆中间留出空白点,墨点果脐、写果柄,一颗果子就形成。学生有兴致地边说边画,效果很好。

3.挖掘生活题材,激发创作热情

《娇艳的花》是三年级下册人美版的一节水墨画课,也是从这一刻起学生开始走进中国画的领域、真正感受学习表现中国画的独特之美,是在彩墨游戏基础上水墨单元本学期的收官之作,是用笔用墨与色的综合探索实践与运用,让学生体会由无意识的彩墨游戏到有目的的造型的过渡,本课属“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会勾勒、点染的中国画用笔方法,并且大胆地运用勾勒、点染的方法表现一幅“娇艳”的花。

突出这节课的又一重点,突出“娇艳”二字。学生在图片欣赏时第一次直观感受自然界中娇艳的花,通过欣赏画家及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中娇艳的花,可以通过冷暖对比来表现,也可以进行浓淡对比去描绘。欣赏作品时学生也会注意花的大小、疏散、前后遮挡关系。在学生还在犹豫如何下手时我示范了鸡冠花的画法,在展台上让学生感受如何调色,再到黑板上笔法的运用(侧锋染出红色花朵、绿叶子墨勾出叶脉),在瞬间一幅娇艳的花跃然纸上直观感知,降低了学生绘画的难度。学生再次根据艺术实践创作就水到渠成。

但是一堂课下来,反思后有以下几点不足:孩子们在看教师师范时,只注重了个别花的画法,没有联想到其它的花该如何画,这时候教师可提问,你想画什么花?你想用哪种方法来表达?你会选择哪些颜色?这样通过学生的回答,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画花的范围更广阔。

上一篇:微课单机位拍摄要点及后期制作技巧 下一篇:“望、闻、问、切”四分法做好“百村调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