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 雍容华贵

时间:2022-08-06 09:14:41

摘 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同一是其总体特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服装设计应从中汲取营养,再现中华服饰文化之辉煌。

关键词: 唐代服饰; 营养; 设计

中图分类号: J5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93-01

1社会历史背景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发展时期,又是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也是我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1.1中外文化交流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外交通的畅通和发达,唐王朝成了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那里居住着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王侯、留学生、求法僧,以及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还有大量的外来商人和外国使臣。

唐代对“外蕃”各国人民的迁入采取了一系列宽容、优待的政策,如给予外来侨民免除十年租赋的优待(唐《赋役令》。宽容的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随后外来侨民大量涌人的局面。大批外商纷纷跟着来到中国,商人侨民随之增多,经商迅速活跃。唐王朝此时又顺势推行了较开明的商业政策。因此,许多侨商成了富商巨贾。外侨的活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包括服饰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他们还带来了外部某些积极的因素,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本土历史、文化的影响

自晋室东渡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这使得南北双方文化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差异。到了隋朝,由于全国得到了统一,开挖及通航了大运河,南北文化开始了融合。随后的唐朝,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到了盛唐,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唐朝尤其是盛唐则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强大的唐帝国正处在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处在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积极交流融合的时期。唐代服饰文化充分吸收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积极营养,既使我国的民族形式得到了丰富和进一步发展,也对西域和邻邦各国尤其是日本服饰产生了重大影响。

2兼收并蓄、雍容华贵的唐代服饰

唐代服饰虽承袭隋制,但由于唐人根据时代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加以改进、创新与发展,使服装造型复杂,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服制详尽。从整体上看,唐代服饰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融合统一,呈现出雍容华贵、精美纷繁的新局面,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面料,纹饰色彩,都充分体现出了这一总特点。

2.1服装造型

从唐代妇女服饰看,其生活服装是在继承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取西域异质服饰文化的积极因素而创新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

胡服,在当时曾流行一时,特点为上穿翻领长袍,袖口窄小,下穿波斯裤。唐代妇女的被帛是一种流行当时的“时世妆”形式,它来自于西亚文化,并与唐代自身服饰发展的内在规律相结合。它充分发展了中华传统服饰艺术以动育静,以虚代实的艺术法则。幕篱和帷帽是专为妇女设计的帽子,在她们出行时,起着遮蔽面容的作用。幕篱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原是实用性的,因西北风沙多,常用之遮蔽风沙侵袭。但当它传到内地,就与儒家的“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思想观念相结合,并逐渐演变为帷帽。到唐高宗神龙年间,帷帽完全地取代了幕篱。加鹊是在唐代生活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人民接触,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回鹊妇女服饰曾对唐朝贵族妇女服饰产生较大影响。加鹊装的形式为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间束带。折领及袖端均有绣金纹饰,纹样多为凤街折枝花纹。头戴桃形金凤冠,冠垂步摇,脚穿云头丝履。可以肯定,盛唐以后开始盛行的大髻宽衣这种直腆型的服饰样式深受回鹊装的影响。

2.2面料、纹饰色彩

唐代一般生活服装流行纹样极为丰富多彩,这跟当时丝织工艺的发达有密切关联,也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密切关系。除了宫庭作坊外,唐代的丝织工艺生产遍布于全国各地。丝织品种十分繁多,其中著名的有益州的锦,江南的纱,彭、越二州的缎,剑南、河北的绩罗等。中国的丝绸,透薄轻盈,绚丽夺目,世所罕见,无与伦比。当时的广州云集着海外各地商人,他们纷纷运来本地的珍宝和特产,如翡翠、宝石、唬泊、珊瑚等,以此来换回闻名世界的珍品――中国丝绸。

当时的丝织纹样织造精巧,其中联珠纹是唐代织锦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盛行一时。它的特点是在圆纹的周围饰有一圈小圆圈,如同联珠,故名。一般认为,这种联珠纹受到了当时波斯萨珊时代图案的影响。

唐代丝织纹样,从初唐变化不大的方胜平棋、方格等几何图案,到变化最大的中晚唐,纹样不断华美色彩也更加艳丽,明快,为前代所不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当时所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染织工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的先进的、精湛的技术促进了许多兄弟民族染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邻国,尤其是日本、朝鲜、西域等国家;另一方面,客观存在又充分吸收了各种外来的积极因素,促进了本上染织工艺的发展,也使得民族形式更具有包容性。

3小结

当前我们谈论唐代服饰文化,是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发掘它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已加人WTO,困扰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壁垒将随之消除。这为我们获取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先进的技术提供了机遇,也为我们克服多年来所形成的闭关自守和因循守旧、加快同国际间交流合作提供了机遇,特别重要的是,为我们尽快创出一批世界著名的服装品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服装设计中存在的偏差,在于过分强调跻身世界,实现与世界直接而又迅速的对话,而忽视了对它的深人细致耐心的研究和分析。虽然,我们也有一些服装设计师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获大奖,但最终并没有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产生持久的影响,而成为一名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急功近利,丧失独立,只知拿来,这是我们易犯的错误。所以,在服装设计中,我们只有把东西结合,古今结合,这两种结合现实的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再结合,即把这四者融为一体,才能紧紧把握住当下世界服饰跳动的脉搏;也只有致力于这样的结合,才能使我们设计出的服装既具有自身民族的特点,又具有世界时尚,能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共同认可和接受。“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

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服装设计,只要立足本土,立足民族,不急不躁,从自身悠久灿烂的服饰文化,特别是唐代服饰文化演变发展的内在规律着眼,必定能诞生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创造出弛名世界的服装品牌,再显中华服饰文化之魅力和神韵。

参考文献:

[1] 韩文.灿烂文化(三)[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8.

[2] 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纺织工业出版社,2001.2.

[3] 宋.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5).

[4] 刘芬芬,邓后平.论中国服饰文化――传统与现代设计的融合[J].美术大观,2007(2).

[5] 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4.

上一篇:知识产权与文化创意产业 下一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中专业生与普高生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