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杜甫诗歌中的色彩词

时间:2022-08-06 07:36:21

小议杜甫诗歌中的色彩词

摘 要: 诗歌用色自古以来就有讲究。杜甫是唐代擅用颜色的诗人之一,他运用色彩不仅是作诗,更是他诗风转变及人生轨迹的一个载体。杜诗中的颜色词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还是所承担的审美意象上都是多变的,以白为底,红黑作衬,五彩各得益彰,是他人生的写照。杜甫逐渐趋于成熟、完整的用色技巧让他在诗歌用色方面自成一家。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色彩词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97-01

前言

诗画有机的结合,自古就是中国艺术的特点。在文学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上,中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如果人生是作一幅画,那每一笔都是前行的步履,每走的一步都是各种色彩的浇灌。水彩画是艺术情感流露的语言中的一种。画面中水的渗化作用,浓淡相宜,潇洒风雅的格调中渗透着水的悲哀。之于杜甫,杜甫的人生像一幅水彩画,起起落落,大部分都是朦胧,迷茫和无尽的奔波。

一、安史之乱前的青春放歌

从二十岁起,杜甫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漫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十年的漫游中的杜甫曾一度过着快意的日子,可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了,西归到咸阳。” (《壮游》)在这个时期,杜甫的快意可以说是他一生当中最无牵挂的生存状态,在其前期诗歌运用到的颜色词中,诗人对“青”情有独钟,青是诗人少年生活的象征,青是诗人前期生活的快意。青是意气风发的青春的体现,以《望岳》为代表: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泰山的秀丽,齐鲁的苍翠, “青未了”,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尽显在一个“青”字之中,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安史之乱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也是杜甫诗风转折的一个关键期。裘马轻狂的青春并不能长久,它被安史之乱无情地割断。表现在诗歌色彩中,青色的快意渐渐淡去。这些在杜甫的《丽人行》当中就早已初见端倪。杜甫真实客观严肃认真地写下这让人心酸的一幕,当今统治者尚且如此,国将不国,国安在哉?色鲜艳富丽的色彩和作者暗淡的内心感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色彩再明丽也只是让世人煎熬的短暂繁华享乐,黯淡将取代一切。同他的人生安定随安史之乱一去不复返一样,杜甫诗歌中的着色从《丽人行》以后就逐渐走向更冷,更成熟,也更稳重的道路。以“青”色为主的快意到此逐渐变成以白为主色,五彩之色更清晰却更沉重了,这和杜甫走上现实主义诗风是十分吻合的。

二、安史之乱后的人事沉浮

谈及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因此,意境的有无高下,关系到诗歌的成败高下。优秀的诗歌总是让人“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原诗》)。唐诗用色彩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杜甫就是这方面的行家,既绘了意境,又比照了人生。青年时期的杜甫,无忧无虑的生活,若以“青”为色,那么安史之乱以后的人生则是以白为主,以红黑作主衬,基调是苍凉有力,不乏活泼却也更成熟,更理智。他的诗歌中不管是单色为主,还是多色协同,都是意境深远的。

(一)以白色为主的忧伤与无奈

安史之乱后,青春的时代已经过去。灿烂的时代已经过去,惨淡取而代之,那种灿烂之下的惨淡正是杜甫诗中所要表达的。在他的诗歌用色中,喜用原色,追求画面感,以白为主色,喜用“白”字,在其诗中共出现547次[1]。它能引起人们情绪上明亮、素朴、冲淡、寂静、雅致的反应,亦能使人从具体有限之中感受到悠远渺茫的抽象无限的诱惑,人们从空间的深邃中直觉到时间的悠久。如: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

除了“白骨”,杜子美的白发可谓是他忧国忧民之代表,也是一个见证。“发白”“白鬓”“霜鬓”“斑鬓”“二毛”“白首”“皓首”“白头”“头白”“白头翁”……这些词语在杜诗中频频出现,大略统计,杜甫提及白发意象的诗有130首。杜甫对白发的描写较为质实而且数量较多。白发具有很强的象喻性,很多时候杜甫通过白发意象加强了他忧国忧民的形象。

(二)红黑作衬更显白之悲

杜甫的黑色其实也是双重的,现实生活中毕竟有黑暗存在,忧国忧民的杜甫是无法容忍自己对这些现实的黑暗视而不见的,“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把身世提升为历史,又把历史提炼为身世。”他能全面真实地刻画现实生活的黑暗,如:

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赠蜀僧闾丘师兄》

如果说在杜甫的诗歌里,黑是大多时候无法抗拒的代表,那么而红色则是双重的,既热烈又残忍。如诗中的“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都是具有一种向上的气质,热烈,欣喜。更多时候红色是一把残忍的充斥着人内心的带血的刀,只扎到人的内心深处。红色在杜甫视野之中,一改往常的艳丽鲜亮的欣喜,变得感伤,成为一种刺痛。可以说在杜甫的诗歌当中,不管是红、黑单独出现单色入诗,还是红黑的协同配色双色结合,让本就惨淡的白色让诗歌本身更具厚重性,让原本单调的白色更具深意。

三、从内容到形式的多变人生

(一)五彩点缀各得益彰

字面的色彩和感触是很重要的,应该随着诗的格调去选择。杜甫诗歌,其色虽以白为底,红黑作衬,其实也是五色的融合,充分利用多种色彩之间的互补组合。之于绘画,这种着色法,常常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变化不一,因而诗意更显灿烂,境界斑斓繁富。但因为是多色,故尤须诗人调色匀称,浓淡适度,搭配得体。杜甫就是擅长色彩的高手,他的《绝句》堪称多色敷粉的典范,如: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

诗人撷取了碧江、白鸟、青山、红花此等四样色彩感鲜明、强烈的景物,再加以巧妙的搭配。两句诗状江、山、鸟、花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洁白、火红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视觉上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对江南之春产生由衷的喜悦与欢愉,可谓赏心悦目,颜色搭配,一直被后世传送。本就惨淡的人生格调并不能杜甫对色彩的敏感趋于冷淡,而是在冷中添色,让五彩的点缀各得益彰,杜甫没有在苦难中屈服,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二)色彩词间多变化

杜甫的色彩词是独具精道的,在色彩词的安排上也是富于变化的。杜诗颜色词在很多时候都是自由灵活运用。如:

回身视绿野,惨澹如荒泽。——《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诗歌中还有一种违反正常语序的句子,就是把颜色字放在句子前头,或将颜色字构成的词组放在句首,给人以鲜明突出的视觉效果,然后再叙述动作,杜诗用颜色字特别突出,是其在描写物象的颜色时,带有诗人极大之主体性,所以造语常置颜色字于句首。杜诗以颜色字置于句首,“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既强化诗人的主观感受、突出了某种情感,造成新鲜的、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印象的诗歌形象,又使颜色由静态变成动态,在鲜明醒目的同时充满动感,能强化视觉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同时使句子健劲有力,具有一种新奇感,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异的艺术效果大大地张扬了诗性的潜能。

结语

“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杜甫诗歌颜色词以他独特的运用艺术,再现了他人生的履历,再现了他人格的美好,白底为线,红黑作衬,各色搭配,相得益彰,词语运用技术也令人惊叹,夺人声色,自成一家。

参考文献:

[1] 乐贵明等编著.全唐诗索引(杜甫卷).

[2] 张方平.张方平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 章亚昕.论二十世纪华夏诗坛的“哀兵模式”[J].文学评论,2002,(2).

上一篇:初中数学“自学—指导—练习”三维教学模式架... 下一篇: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深化课堂结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