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人工繁殖

时间:2022-08-06 07:18:29

泥鳅的人工繁殖

[摘 要]通过对泥鳅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的了解、研究,选择气温和水温都适合于泥鳅繁殖的时段进行泥鳅的人工催产繁殖。繁殖前增加投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来增强泥鳅亲本的体质;采用准确的雌雄鉴别、合理的雌雄亲本比例;事前和事后的工具、饵料、水体消毒等手段来提高人工繁殖过程的成功率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杂食性 物 雌雄鉴别 注射量 产卵 孵化

为了减少网箱养鱼给锦江河水质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为渔民和养殖户寻找另一条创收致富之路,从而使广大渔民和养殖户放弃在锦江河里进行网箱养鱼。经过仔细比对研究,选择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养殖技术易掌握、目前市场需求量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泥鳅进行池塘养殖,经过试验养殖后向广大铜仁渔民及养殖户进行推广。

2012年6月,为解决渔民的泥鳅养殖对苗种的需求,我局渔政站与碧江区渔政站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本地泥鳅的人工繁殖试验取得成功,现作如下总结:

一、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成鳅除可食多种水生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泥鳅能在10-30℃的水环境中生存,最适25-27℃,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钻入泥中度夏和越冬:通常潜入底泥的20-30㎝处。[1]

二、选种

操作过程中所用工具事先全部用高锰酸钾溶液10毫克/升至20毫克/升浸泡消毒1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泥鳅的雌雄鉴别(选择相对容易识别的性别特征):

雌鳅:其胸鳍略呈圆形,体形较大,腹部大而软,用手轻轻触摸有弹性和震动感,体色较为灰白,发育较好的泥鳅尾鳍即生殖孔所在位置的身体两侧有白色不规则圆形,大小不一。

雄鳅:其胸鳍略尖,体形较小,体色为浅黄色,生殖孔所处位置的身体两侧有明显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突起的感觉。

人工繁殖的泥鳅亲本都自铜仁本地自然捕捞,经过了一年多的人工培育。人工繁殖前增加人工投喂饵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来增强其体质,以应对繁殖过程中的消耗。这一过程在人工繁殖前一个多月进行。

选种前一天对亲本进行停食,6月13日,气温28℃-32℃,水温25-25.5℃。上午在泥鳅养殖场进行选种,选择发育相对较好的,个体稍大的泥鳅亲本用于繁殖,并进行分池放养。

体长:本地土鳅雄鳅体长在8㎝以上,雌鳅在10㎝以上;大鳞副鳅雄鳅体长在10㎝以上,雌鳅在12㎝以上。

三、人工催产、孵化

6月13日下午,气温28℃-32℃,水温25-25.5℃。对亲鳅通过人工注射物的方法进行催产。

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万单位

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 125微克/支

地欧酮(DOM) 100㎎/支

具体调配方法:地欧酮(DOM)1支碾细、4支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HRH-A2)、4支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起充分溶于160毫升生理盐水中(不得有细粒,保证完全溶解)。

采用肌肉和背鳍基部注射的方法来注射物进行人工催产。雌鳅注射量为0.2毫升/尾,雄鳅注射量减半。然后放入尼龙网箱(2米×4米×0.5米)中进行产卵。

将做好的网箱吊入孵化池中(3米×6米1.5米,其内壁和池底都用水泥抹平)。孵化池水深30㎝左右,设置有少量进水和能防止泥鳅苗逃跑的出水口(用网目很小的网片包裹住出水口,出水口能保持和调节孵化池所需的水位),网箱四角及底部均匀地用鹅卵石压住以固定住网箱(操作时注意要轻,以防鹅卵石损坏网箱),以防止网箱在水体中飘动影响泥鳅的产卵。安装充氧设备,每个孵化池放二个充气的气石(固定在盘子上)。

雌雄投放比例为1:2,具体各孵化池雌雄亲本数量见下表:

当晚十点左右泥鳅便开始产卵,到第二天早上十点左右已基本产完,大鳞副鳅开始产卵的时间稍落后于本地土鳅,至14日12点左右大鳞副鳅还在产卵。

6月14日,气温28℃-32℃,水温25-25.5℃。

发现此次泥鳅卵的受精率和产量除1﹟和2﹟孵化池稍低一点以外,其它受精率和产量都很高,估计达80﹪以上,特别大鳞副鳅更是达90﹪以上。

(一)由于泥鳅要摄食自己的卵子,必须把亲本捞出,放回原池培育,以利于泥鳅卵子的孵化,具体做法:

1、先取出压在网箱底部的鹅卵石,舀池水轻轻浇下粘在石头上的泥鳅卵,然后将鹅卵石放在孵化池内的网箱外面。

2、取完鹅卵石后把网箱中的泥鳅卵和泥鳅洗到网箱的一角,整个过程要轻、快、细致,防止人为造成泥鳅卵子减少。

3、用塑料盆从网箱中带水舀起泥鳅和泥鳅卵,把它倒入可漏过泥鳅卵但不能漏过泥鳅的塑料篮中,并不断舀水冲,以保证完全分离,将泥鳅卵和泥鳅亲本分别收集在箱中。

(二)将泥鳅卵放回网箱中进行孵化,同时将泥鳅亲本消毒后放回池塘继续培育:

1、把网箱重新整理开,用鹅卵石轻压住四角和网箱底部。

2、将事先洗净、无残渣的棕片平整地铺在网箱中,浮出水面和不太稳定的棕片用鹅卵石压住角。

3、将收集在盆中的泥鳅卵用瓢舀出,均匀地泼洒在网箱中的棕片上:注意卵子要洒匀、密度不益过大,保证孵化率。

每个池继续安装充气设备和微小流水。整个过程完成后用金典消毒剂对孵化池进行水体消毒(每立方水体施0.5毫升)。

15日傍晚泥鳅卵开始出膜,16日早上已基本完成出膜(大鳞副鳅稍晚)。17日,大部分出膜的苗基本都能正常行动,少部分鳅苗身体还处于偏倒状态,还不能自由行动。18日,泥鳅苗都能自由行动,早上十点钟取出棕片(不得带出泥鳅苗),洗净、晒干后收好下次繁殖时继续使用,中午泥鳅苗取出棕片稳定后向孵化池投喂蛋黄,用煮熟的蛋黄过细网目的网片后化水投喂,每池投喂一个蛋黄。

四、结果统计

6月19日,将泥鳅苗投放进养殖池进行成鳅养殖。结果:泥鳅苗共计320万尾,其中大鳞副鳅60万尾。

本地土鳅260万尾放养在面积为五亩的池塘中,大鳞副鳅单独放养在面积一亩的池塘中,进行泥鳅的池塘池塘养殖。

五、繁殖过程中的总结和分析

1、1﹟2﹟孵化池的受精率和产卵量相对较低与池塘所处的位置有树木遮阳,不宜采光使水温较其它孵化池低有关;

2、(1)大鳞副鳅由于注射物在本地土鳅注射完之后进行,相对本地土鳅注射药物的时间滞后约四小时,所以反应相对较慢、产卵滞后、产卵时间较长、孵化也滞后;(2)大鳞副鳅由于个体相对较大,其平均每尾的产卵量较本地土鳅多;(3)大鳞副鳅卵子的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较本地土鳅高。

3、(1)整个繁殖过程必须水温保持在25℃以上时进行;(2)选择健康的、个体较大、成熟度高的亲本;(3)合理的雌雄亲本比例;(4)细致轻微的操作。

参考文献:

[1]/view/24290.htm《泥鳅》

作者简介:

安远锋(1978.12—),男,苗族,贵州松桃人,贵州省铜仁市畜牧兽医(渔业)局,水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方向。

上一篇:煤矿斜坡跑车防护装置撞击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下一篇:电池的维护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