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06 07:15:26

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内部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6―0021―01

教育强国是既定国策,小学教育承担着人的文化启蒙角色。农村小学是农村地区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是关系农民和农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的基本要件之一。

一、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现状

首先,西北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学设备等硬件资源依然不足。学校教育停留在黑板粉笔阶段。虽说近年来随着“千百亿工程”的实施,学校校舍等危房问题有所解决,但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语音室等各种媒介和各种教学器材依然不足,致使小学教育还是停留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与此相关的技能也难以推广,辅助设施更难得一见。客观条件的不足,严重制约农村地区教育走向全面发展。

其次,师资总体缺编,学科师资配置单一,无法引导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由于农村整体环境落后,人才流失是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整体缺编,学科比例失调,中青年教师少,由于缺少新鲜血液,教学观念相对僵化。所以整体上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再次,西北农村文化环境差是导致学生从进校的那一刻起就输在“起跑线上”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北农村生活相对闭塞,现代文化的渗透进展缓慢,其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也相对低下,对学生的内在文化影响淡薄。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农村“读书无用论”再次盛行,“能识字,早打工”是农村家长的普遍想法。

二、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几点思考

1. 抓好内部管理,从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中求质量。首先,营造相对宽松的管理氛围,使教育教学者既不碌碌无为,也不为所欲为。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农村教师队伍当前普遍存在流失严重,学科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留住人才是学校教育得以稳健成长的首要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对民主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既能发挥自我特长,又能在自我约束中历练和完善。尊重教师主要是尊重教师的人格、成就、工作以及合理的需求。学校管理者应该既要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又要创造紧张的竞争氛围。在掌好舵的同时,必须信任老师,放手让教师大胆地在班级集体建设、学科教研组建设中发挥特长、充分激发和发掘教师个体的主动性,在相对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为学校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人才的去留还要看是否有其成长的空间和希望,由此对于有能力和魄力的青年教师要大力培养和提拔,使其不会因为看不到上升的希望而碌碌无为。

其次,抓好教师自我学习和整体交流工作,促进整体水平提高。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师本身要求更高。所以在不断自我充电的同时,要坚持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能力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育技能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相结合,短期培训与内外交流相结合。在学习和交流中,增强竞争意识。在交流中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技能的提高。比如,学校内部经常组织系统化的观摩教学课、单项技能和竞赛、一体化的技能培训课等。让大家互相启发、借鉴、取长补短,在提高个体单项技能的同时促进整体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再次,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师以制度为基础均等化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力求避免一事多议,制度管理尽可能具体而明确,对教师的权、责、利有据可依。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校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才能从整体上创建一个思想上团结、工作中紧张、对待工作严肃而又认真的局面。

2. 整合农村教育机制,促进农村整体教育素质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城乡孩子的差距首先在于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上。如果在西北农村教育中,通过与基层农民教育组织的合作,在学校开设村民图书馆、农民农业知识培训班,开展特定劳务输出再培训等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相互影响,必能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得以加强,客观上提高家庭对孩子求学的正面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本身的再教育素质,形成双赢的局面。

整合农村教育机制,使小学教育承担村民家长及学生的文化启蒙的双重作用。文化启蒙是教育的永恒使命,学校教育不仅仅限于承担知识传授的任务上,而更在于开化思想、发挥个体潜能方面。启蒙教育与传授知识不矛盾。教育的好坏不仅仅在于教师教得好,还在于学生如何在发挥主动性的基础上自觉地学的程度。只有营造出浓厚的文化环境和气氛,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因此,针对农村教育环境差,学生学习气氛不浓厚,村民有待再培训等现状,理应建立学生家长一体化的启蒙教育模式,为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

上一篇:寄宿制初中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多途径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