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8-06 05:04:43

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既具有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正确认识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准确把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升体育院校辅导员的职业满意度,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角色冲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85-02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人们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和枯竭状态,主要表现为工作热情降低、态度消极和对工作前途失去信心等方面。能否正确认识和及时缓解职业倦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关系到单位的发展状况。不可否认,体育院校辅导员也存在职业倦怠现象,那么,是什么让体育院校辅导员感到自身“激情不再”?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缓解这种“症状”呢?应该从多维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激情与倦怠:工作中谁主沉浮

(一)激情:爱到深处情更浓

体育院校与其他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体育运动条件和氛围。无论是体育场馆设施的齐全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还是体育运动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浓郁风气,体育院校无疑具有较大的优势。体育院校辅导员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可以利用的体育运动资源非常丰富。辅导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共同进行各种运动,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游泳、瑜伽和健身等。运动不仅能够消除身体上的疲劳,而且能够很好地缓解因为工作的压力带来的心理上的焦虑,使辅导员能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同时,体院院校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对象是体育生,而体育生具有开朗、活泼、阳光、擅长体育运动等鲜明特点。要想更好地管理体育生,就要求辅导员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性格和特点,性格沉闷、缺乏激情的辅导员是很难和体育生相处并且赢得学生尊敬的。当然,较为简单的人际关系,较小的科研和教学压力,也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工作舒畅。

(二)倦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体育院校辅导员总体上职业倦怠状况较好,大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较为满意。但是,有部分辅导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从性别上来看,男性辅导员比女性辅导员倦怠的程度更高,男性辅导员更容易对工作产生厌倦和不满;从年龄上来看,年龄大的辅导员比年轻辅导员更容易倦怠,年龄越大,职业倦怠的程度也越强,这一现象在工作十年以上的辅导员中尤其突出;从职称上看,不同职称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职称越高倦怠程度越强,如果到了教授职称仍然在做辅导员,这种倦怠程度会转化为深深的挫折感。从职业倦怠的影响来看,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不仅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工作消极、意志消沉、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而且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严重的表现为失眠、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等。对学校来说,辅导员职业倦怠不解决,损失的绝对不是那些不想工作的庸才,而是学校中最优秀、最具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管理力量。更可怕的是,倦怠消极的情绪会在辅导员队伍中无形中扩散开来,会使得整个辅导员队伍陷入消极影响的怪圈中无法自拔。总之,是激情战胜倦怠或者相反,不仅关系到体育院校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体育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认识倦怠: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多维视角

(一)角色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体育院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在日常工作中,既担负着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也担任着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定时候,既可以评教师系列职称,同时也可以评管理人员职称。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做法保证了辅导员的切身利益,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现实操作中却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克服的问题。比如,理论上辅导员是可以转做教师的,这且不说有多大的可能性,仅就实际而言,体育院校的专业性特点非常强,要求老师具有很高的体育方面的专业素养。而辅导员由于长期从事的是学生管理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很难有时间、有机会系统从事体育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吗,很难胜任教师工作。而对于行政管理岗,因为体院院校规模普遍不大,岗位有限,转岗的难度可想而知。这种对发展方向的迷茫、上升空间的限制,影响着体育院校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二)任重位低:想说爱你不容易

正是由于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多重性,造成体育院校辅导员在高校管理系统中工作的高强度,高付出。作为教师,体育院校辅导员要完成教务出安排的相关课程的授课工作,要“教书育人”,同时,为了评职称,他们还要抽出时间来进行科学研究。近两年,随着高校相关职称名额的缩减,很多高校将本来应该单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定有意地和高校教师系列合并,在科研上要求辅导员具有和高校专任教师相同的条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体育院校辅导员的科研压力。作为管理人员,体育院校辅导员对应的部门可能是高校里面所有岗位中对应的上级部门最多的,可以说,从学工处到团委,从保卫处到后勤,院校里面的所有部门都可以直接对辅导员下命令。另外,体育院校辅导员还要面临着其他高校所不多的室外训练课、外出比赛、大型体育赛事学生志愿者组织等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具有讽刺性的的是,除了院系之外所有的部门都不需要对辅导员负责任。作为辅导员,笔者曾经为自己申请一台办公电脑(工作时没配电脑)。皮球从系踢到了学工处,从学工处到教务处,最后从教务处又到系,最后不了了之。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院校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辅导员谁都可以做”、“不想做就走人”等观点一次又一次地降低着人们对辅导员岗位的认可度,抵消着本来就不多的成就感。

(三)能力危机:心有余而力不足

体院院校辅导员既要具备普通院校辅导员应该具有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还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特的能力。这是因为,相比其他院校的学生,体育院校的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较低,这和体育生开朗的性格有关,同时,大量的体育运动一定意义上抵消了他们的消极情绪,将压力很好地释放出来。但是,体育生也具有容易冲动、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再加上大量室外训练课程极具对抗性,容易发生肢体上的冲突,更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一旦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体育生喜欢抱团的特点很可能将个人之间的冲突演变为大范围的。这就需要体育院校辅导员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快的反应速度,更有力的处理手段,甚至有的时候应具备处理应激事情的勇气和魄力。总体来看,近几年体育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一大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提升了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水平。但是,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利益分化、文化多元的现实,使体育生的思想更加复杂,对体育院校辅导员能力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同时,近几年辅导员招聘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萝卜招聘、关系招聘的现象时有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在有些高校非常严重,一定程度上人为地降低了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和知识水平,增加了学生管理队伍的复杂性和难度,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三、突破与超越:握紧远离职业倦怠的“方向盘”

(一)改变自我:我要飞得更高

只有飞得更高,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体育院校辅导员才能在职业倦怠的梦魇中实现“自我救赎”。在知识结构方面,除了要努力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学生管理知识以外,还要向体育相关领域扩展,如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伦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等相近或者相似专业。在积极做好前期相关科研工作的同时,如果条件允许进行适量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为转变为专任教师岗位打下基础。在体育院校,只有拥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和强大的科研水平,辅导员才不会被边缘化。在学历方面,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学历水平越高,视野才会更加开阔,一定意义上说,博士研究生不是可考可不考,而是必须要考的。在工作能力方面,多参加相关培训、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多读些学生管理方面的书籍、做申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题、多写一些学生管理方面的文章,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熟悉程度,弥补短板。在认识方面,提升自己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水平,热爱这一岗位,并将之作为终身职业去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利用体育院校丰富的运动资源来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游泳、健身、球类运动都是很好的缓解方式。体育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倦怠的不是职业而是辅导员,因此,只有超越自我,才能不再超越倦怠。

(二)以人为本:为梦想插上翅膀

体育院校辅导员要想飞的更高,除了自身修炼“内功”外,还需要体育院校苦练“外功”,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条件,为辅导员战胜职业倦怠,发展自我插上腾飞的翅膀。首先,准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辅导员岗位。辅导员不是万金油,也不是装饰品,在整个高校运转体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有自己独特的职责和要求。这就要求体育院校领导部门将辅导员真正放到“辅导员岗位”上来,改变对辅导员岗位的偏见。其次,健全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打开辅导员上升的空间。其实,目前国内有些体育院校已经制定和落实了相关的制度,在职称晋升、职位升迁等方面给予了辅导员相同的待遇,但是,这只是个别现象,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再次,要有合理的渠道及时了解辅导员动态,如建立辅导员俱乐部、辅导员之家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有效疏通辅导员的消极情绪,帮助其解决困难,在合理评价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帮助辅导员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最后,完善用人机制,不只是“程序正义”,更要将就“结果公正”,将一大批责任心强、能力突出、政治素质好的毕业生选拔进辅导员队伍,提高其整体水平。[责任编辑 安世友]

上一篇:浅议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生态文化型的水环境修复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