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习作的源头——阅读

时间:2022-08-06 04:08:18

“活”习作的源头——阅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净化、吸收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当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就能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老师的推荐,运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和书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接纳书本上的知识,让他们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一点一滴的积淀。这样,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吸收积累,就能保证自己“源头”的永不枯竭。

一、兴趣为先,引导开路,积累写作基础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读书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一环节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较强的个性色彩,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指导读书的门径,引领阅读方向,提供阅读建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投入其中,亲身体会到阅读的妙处,把阅读当作朋友,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受。我国传统的教育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刻苦读书,正所谓“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这个“苦”别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吃,就是一些成年人也望而却步,因此,教育、引导学生读书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首先应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读物,选择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读物,或是当前社会流行的热点读物。等他们对阅读感兴趣以后,再及时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读一些精致美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欣赏和思考的愉悦感。然后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既是文化传统的启蒙,也是文化精神的熏陶。经典作品都是有思想深度的,在写作上有自己明显的特色,我们应当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先辈创造的财富,吸收经典中的精华。巧妙指点,从现实出发,寻找经典和现实的连接点。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还要指导学生会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后,同时扩展阅读的质量。对于那些十分精致的小说,特别感人的故事,非常优美的散文,做相应的摘抄,或写读后感。达到领会内涵、印象深刻、存储大脑的目的,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在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为以后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二、激励为鞭,模仿引路,掌握写作技巧

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了让指导学生阅读内化为学生自主阅读,我们可以在班上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借阅。墙壁、黑板设立读书专栏,对读书积极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定期评选“读书之星”“小书虫”等称号。每周选出一定的时间,交流读书感受,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既帮助学生记忆,锻炼了其思考认识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阅读的成功,激励学生阅读的热情。

阅读是一个心动、情动的过程。优秀的篇目必然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其中的思想内涵、构思方法,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技巧,并进行模仿写作。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首先会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借助日常的积累去模仿,慢慢地就会逐渐变为自己的东西。有了这种转变,到写作文时,他的思维、文句,都会有大的提高。

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训练中,坚持从仿句作起,由单项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地进行,做到每次练笔都目的明确,方法得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当然,模仿别人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自己走路。“照葫芦画瓢”的作品如果当作艺术作品来看是不足为训的。但作为一种训练方法都能够使深奥变得浅显、抽象变得具体,能够使初学作文者少走弯路。如果我们善于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就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三、发展为本,个性驰骋,完成写作创意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就是要借阅读的“帆”和“风”来学会写作,发展能力。而课外阅读是学生发展自身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

阅读活动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阅读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特性。真正的理解不是对作者原意的复制与再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开放的“召唤式”结构,其蕴含的空白本身就具有多解性。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结构、阅读经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各不相同的,并且阅读时读者都是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文本,对文本理解的多样性是必然的。因此,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见解,进行创造性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广泛而长期的阅读夯筑学生写作基础,不知不觉中内化为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个性,成就了每个学生不同的表达语言。

积累,模仿,创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这条广阔的河流里徜徉,每个学生针对自身的不同,适应这条河“活”在变化。遇山绕行,遇河相融,缓慢激越,顺势而为。把优秀的文本吸收,消化为自身的“营养”,然后内化为个性的语文素养表达出来。

上一篇:浅谈如何利用情感因素优化英语教学 下一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餐饮式任务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