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探讨

时间:2022-08-06 01:59:02

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探讨

摘要:指出了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现有生态文化资源,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建设原则、建设布局、建设内容等问题,旨在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德胜岩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603

1引言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后宅街道境内,地处后宅街道西北面,由德胜岩、湖西塘和黄檗山3个相邻区块组成,总面积2586.28 hm2。森林公园境内峰峦稠叠、山翠水碧、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是一处以独特的峰岩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游览观光、森林休闲、康体健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具有“奇、幽、秀、古”的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赏景游玩。根据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及规划性质、定位等特点,遵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便于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六大景区进行分区建设,分别为湖西塘管理服务区、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天公山森林休憩区、石剑坑古道游览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朱高尖生态保育区。

2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2.1源远流长的登高文化

森林公园境内的德胜岩,因其山峦稠叠又称稠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义乌称稠州,就由此岩得名。稠岩海拔高383.0 m,岩虽不高,但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德胜岩是义乌的开端,也是义乌精神的象征,每逢重阳佳节,方圆百里的义乌人都会登上德胜岩,开展登高活动,登高文化源远流长。

2.2古老厚重(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古道文化

森林公园内有胡公庙、济公寺、上岩禅寺、红云禅寺、净居禅寺、西崮寺、乌龙殿等10余处古刹寺庙,寺庙景观集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古老厚重的千年古刹,森林公园内还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杭金古道、戚宅岭古道。

2.3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生态文化

德胜岩森林公园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枝叶茂盛的常绿阔叶林、挺拔苍翠的松柏类针叶林、满山遍野的花草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据统计,森林公园内木本植物有66科33属202种,其中,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 (L.) J.Pres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森林公园内既有苍松林海,也有茂林秀竹;既有山花烂漫,也有野果飘香;有经人工大面积种植可观赏而又能养生的南方红豆杉林,也有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古榆树和古罗汉松等。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清幽宜人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游人在此可经常看到飞鸟翔集,松鼠跃枝的景象,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自由穿越,为森林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森林公园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16目25种,其中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Unnaeus)、草^(Tytocapensis Smith)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璀璨迷人的人文景观,是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资源,富含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生态文化建设开发潜力巨大。

3建设原则

3.1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可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街道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3.2特色化发展原则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3.3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3.4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4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以尊重自然、关爱生物与生命的生态伦理与道德为核心的生态精神文化;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文化;核心是建设繁荣与健康的生态物质文化,形成大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德胜岩登高揽胜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石剑坑古道游览区,按照“一心,两区,多点”进行布局。

一心:以“登高文化”为中心的德胜岩登高揽胜区。规划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登高游览步道、久久亭等生态文化设施,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核心。

两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黄檗山宗教文化区,规划建设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佛教植物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以“古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在区内设置休闲长廊、古道交通民俗馆,修复剑门亭,重塑石剑,展示古道文化。

多点:规划建设森林浴场、湿地养生馆、药用植物园等展示森林“养生文化”;建设农耕体验园、农耕民俗展览馆、戚宅岭古道等展示“农耕民俗文化”;建设竹林幽居、隐逸轩等展示“森林休憩文化”;并在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建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湿地科普馆、植物生态科普中心等进行科普宣教。

5建设内容

5.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建植物生态科普中心,使森林公园成为后宅街道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结合湿地科普馆、药用植物馆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义乌市重要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佛教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

5.1.2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规划依托义乌市及后宅街道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结合森林公园现有人文景观资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古道交通民俗馆、农耕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1.3户外休闲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森林休憩、休闲游览小区,开辟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基地、登山步道、休闲长廊,建设红豆山庄、上岩寺服务点、大方服务点等设施,发展生态康体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和生态宿营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

5.1.4生态宗教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森林公园黄檗山宗教文化体验区内现有的净居禅寺、乌龙殿、西崮寺开展宗教文化体验,建设香市服务中心、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山坞茶苑等设施;同时依托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内的济公院、红云禅寺、上岩禅寺、岩南古寺、圣岩寺及赫灵行庙等宗教文化设施,整合发展丰富的宗教文化,打造森林公园的特色。

5.1.5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森林公园内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5.2深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森林文化、登高文化、古道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扩大森林公园对社会的影响。规划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的登高、斗牛等节庆活动、各种义乌特色美食大赛、寺庙生活体验、户外徒步探险等生态文化活动;举办森林文化节、森林摄影展、登高文化节、佛家文化节等;根据季节不同,推出森林公园“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情”系列旅游活动,按游客需求不同,推出“养生之旅”、“生态之旅”、“禅宗之旅”、“科普之旅”等主题旅游项目。

5.3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全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讲解人员、接待人员及环保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内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的生态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生态道德的,由“生态文化人”组成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位森林公园员工都认识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使他们自身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加强与外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 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6结语

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接触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新球,但维宇.森林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李健,罗芬.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基于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唐建兵,黎忠文. 反规划理论视域下森林公园综合体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

[4]胡春姿,俞晖.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探讨[J].调查与思考,2007(10).

[5]徐高福.论森林公园文化建设――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中国林业经济,2007(5).

上一篇:1980~汉中市区雾霾演变特征分析 下一篇:职业教育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