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盒子绘本馆:孩子们的艺术启蒙学校

时间:2022-08-06 01:53:25

墨盒子绘本馆:孩子们的艺术启蒙学校

那日午后,晴暖,周间北大东门成府路上车流如常。人行道左右并没有可观望的景致,春寒已过,路树却仍枯瘪,提前的赤阳让路人多兀自闷头而行,因此稍不注意,可能就此错过这间儿童书店。

书店通常都没有张扬的招牌,就像2008年开业的“墨盒子绘本馆”。曾经刷白的栏杆与台阶现已是几经风霜,褪去光泽,像砖砌的橙红墙面不再匀称均质,脱漆及至斑驳,当时心底曾暗自探问,“是休业了吗?”要几经驻足辨识,才回神知觉了牌楼上所张贴斗大的字样是“墨盒子图画书房”。其实,这样萧条的景色,斑驳以及颓圮的味道,反而透露着它在小区里逐渐绽发的历史光晕。看,门板上所隐示的讯息,大人和孩童们进出拉开门把的位置,那些锈红的区块不就是读书人出入往来时留下的时间刻痕。

属于个人的童年记忆

出生于1960年代晚期、幼年成长于的店主张弘先生,大学时习建筑设计专业,现在亦以设计为本业,用业余时间经营儿童书店。在他长成的年代,书籍是稀缺品,遑论一家书店,当时的书籍多偏革命及政治宣传,艺术形式较为单一,逛书店更是难以想象的生活嗜好;年近中壮开了一家绘本书店,听起来相对像是科幻小说的情节。

他解释着华文地区所谓的“绘本”或“图画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而中国正刚刚起步。原以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在绘本创作上没有太大发展,到了开书店后,他才开始回溯,发现每个时代都有接近绘本概念的书籍,他举例称前几年复刻的畅销书、民国时期的教材《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撰文、丰子恺作画),“某种意义上那时候的教材就是绘本,只不过具有更多教育意义”。

彼时,“绘本”尚未独立为一个书籍门类,张弘从小就一直喜欢画画和看带图画的书籍,譬如连环画形式、小开本的“小儿书”,和后期出现的“连环画报”。后者属介于绘本和漫画之间的大众刊物,有生活化的、也有诉求政治的,成名前的陈逸飞、陈丹青等艺术家便藏身于此,藉以表达自我、发挥更多创作关怀,用油画、版画、素描各种形式,产出了很多不同的故事,有些转译自传统戏曲和民间传奇的故事,遂成为他滋长思想的养分。

“对我来说,一方面是喜爱了解艺术的窗口,另一方面对我的设计专业也是种学习,如何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想法。”当时的张弘并不知道正因为幼年嗜读图画书,多年后自己将成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并且经营起一家绘本书店。

儿童书店的空间与布置

墨盒子所处地域在北大、清华、中科院附近,属于知识分子密集区,乍看书店就觉开业前必定经过精心策划,但张弘把开店始末讲得纯属巧合,“我自己有小孩后,给他买书,买各种书,都跟我的兴趣有关。买的书越来越多,家里渐渐放不下,经常推荐、借给朋友,突然正好遇到这个房子招租……”最初对规模和具体形式没有明确的想法,就偶然在2007年底开始筹备、进行装修设计,次年初正式营业。

“墨盒子”的命名尤其意蕴深长,具有想象空间,源自张弘夫妇俩偶然的想法,“中华传统文化中‘书香’和‘墨’是相关连的,中国传统书法就是研墨后再使用毛笔书写,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和过程,而传统的‘墨’原来在是黑色的,有印刷术后又可以是彩色的,它有点神秘感,但进门一看,却发现书店内是原色、白色的。”因为店名缘故,初次到访的读者,在展读墨盒子书店以前,竟形成各自不同的开放解读,也能开启更多的视角去理解这家书店并在其中阅读。

推门而入,立即隔绝门外的嚣腾与喧嚷,墨盒子占地面积不大,但让人感觉通透明亮、宽敞舒适,是张弘自己包办的空间设计,理念很简单:“这样的好东西需要分享、这地方要让人放松。”朝南靠窗的转角希望有个“起居间”般的场所,可以在此休憩透气或进行交流。方整的空间仍不忘填入趣味性,于是西窗设计了一个小角落,让光顾书店的小读者可以躲进属于孩子的“秘密基地”。书店自开业以来,空间变化不大,尤其张弘最初设计便意犹未尽,只把空间发挥七成,留待日后进行空间改造。

张弘选书恪求全面性和经典性,店内除了要有最新的绘本,他还加上一个信条,“我们选进的书都是好书,在好书的层面上不再做排名”,店员会固定时间在橱窗和展示桌上轮流摆放图书,因此店内除了新书推荐区外,不制作可以促进消费的“畅销书榜单”。张弘对于展示的精神内涵颇为慎重,“面对孩子这样的群体,太小就灌输流行意识有意义吗?这样岂不是告诉他只要看榜单那些,其它可以忽略?”

与一般书店常见的展示模式相比,墨盒子必须考虑大量的小读者,因此书墙并不高耸宏大,反尤有趣意巧思,书柜和书窗间错落跃动。墨盒子的书架虽然按照“出版社”划分,但是未有明确的分类标签,书店不希望读者太过依赖这些索引、分类,应该更着重于书的内容以及和书本相遇的契机。“多来几次,就会找到自己逛墨盒子的窍门”,况且依照绘本短小精炼的特质,读者可以在看完后,依照里面的故事性、图画……马上抉择到底是买或不买。书店毕竟不像传统图书馆,逛书店最重要的是寻宝的过程。张弘说,时代更迭了,未来该怎么看待书店的存在,“从我个人的意义而言,我觉得书店绝对必要,淘书就跟淘古董一样。”

书店的转型与公益特质

绘本馆及童书主要针对小朋友,或者说小朋友更容易接受,墨盒子还有一批高中生、大学生或从小就比较关注这种视觉类图书的年轻读者,另外还有专业人士、美术插画家,或是附近北大、清华外教老师来选择绘本当作教材。张弘乐见大众不约而同地关注绘本,但他认为:“绘本的教育意义不该只局限于教材。”

张弘批评国内绘本常不够重视装帧、平面设计,忽略文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往往形成一种破坏。另一方面,他特别反对“拼音字母”(大陆地区)、“注音符号”(台湾地区)的绘本,因为蕴含其中的是成人的功利性,认为读绘本的本质是认字与学习,等于将另一个功能强加于书本。“即使一个字不认识,但看到画面就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每周墨盒子也固定举办“讲故事”活动,突显阅读绘本的迥异趣味。张弘表示绘本书也可以像戏剧表演,“图画书里面有语言的乐趣,语言不再只是文字符号,有声音、情感、态度在里面,所以让小孩自己看书与交由亲人、老师去讲述引导,两者是不一样的。”

张弘自认从不把开绘本馆当成business(商机),书店不是纯营利的企业,“因为这种书非常特别,它跟孩子有关系、跟未来有关系、跟我们的教育有关系。”因此开儿童书店就是在做公益,像是往年都举办的“自闭症儿活动”及六一期间的儿童活动,并不是为了贪图消费人潮。除了假日书店举办推广活动、附近小学、幼儿园于周间放学时间常会聚集人潮,但毕竟不像超市里的书店,整体顾客流量不是特别多。就书店空间及经营理念而言,店主张弘不希望墨盒子变成流行、热闹、门庭若市的地方,而宁可让墨盒子固守“一家具有图书馆性质而服务社区的书店”定位。

转型社区图书馆是在书店经营一段时间后,张弘觉得奇怪,“买书的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大家又都表达很喜欢这些书,也听到别的书店正在做这种尝试,因此我们也试一下,我觉得这开创了更好的互动。”于是图书馆功能自2009年底开始至今,墨盒子今年虽继续推广借阅,实际上它已既是书店也是图书馆,本着墨盒子一贯的分享理念,“不是每一本书都需要买回家,但是孩子确实需要多看,变成图书馆后,孩子可以接触得更多元。”

像在治学、办教育

相较于由日商出版社成立的“蒲蒲兰绘本馆”侧重翻译引介、传播和分享国外书籍,墨盒子作为“首家本土绘本书店”,则更重视本土和在地的永续传承。无可奈何,目前店内80~90%还是引进版的书,本土画家及作家占的量还是少。幾米的出现,虽然让很多年轻人认识到绘本、开始着迷绘本、看更多样的绘本,然后有年轻人开始热衷创作绘本,但国内毕竟起步得晚,对绘本的认识、技巧都还不足,因此成熟的作品还不多,造成选书的部分困扰。

选书与国内绘本创作息息相关,画家对于“图画书是什么”,心理上、概念上还有障碍,“像是‘老鼠嫁女儿’这类中国传统故事,本土作家如何有效理解传统,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永远以同样的题材、形式画下去吗?”传统于是成为许多画家、作家的束缚,作为书店选书人,张弘一直期待国内画家做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解读之作。张弘指出国内绘本创作时常选择特殊的话题,往往忽略了身边最平凡真实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周翔的《荷花镇的早市》 给了最好的回应。

“故事是回家乡给奶奶祝寿,实际上描写了自己的家乡,一个非常朴素的纪录画面,有点像日本插画家安野光雅《旅之绘本》所画的那些跳蚤市场,把日常生活非常细致、真切地表现出来,不看字,便能感受到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人们读绘本不就是要汲取这种力量!艺术家也许觉得给小孩画东西没有意思,一定要画宏大的题材,更永恒经典的题材,但只要把眼光放平一点、放低一点,就能完成很多很好的作品。”张弘如数家珍,信手从书架上取下这本经典绘本。

“像非科班出身的熊亮,出版超过五六十种绘本的他始终坚持使用中国传统的水墨形式,对于现实、历史、中国文化、传统等等命题,故事中充满个人体悟。新出的这两本《金刚师》和《梅雨怪》,源自他从经典名著《山海经》内得到的启发,重新反思和创作中国当代故事。”言谈间张弘的口吻早已不似寻常的书店主人和一般的设计创作者,而让墨盒子超越一般书店的职能,更像一个绘本文化馆或博物馆。因此墨盒子除了守株待兔地持续与熊亮、熊磊这些中国当代最知名的插画家合作,张弘表示自己正在进一步搜集故事并积极挖掘新秀、支持新生代创作者。只是,张弘仍然感慨为什么本土作者没有更多好作品,于是突发奇想:“孩子本身就可以产出绘本素材”。

2010年秋季,书店在二楼成立“墨墨童画工作室”美术班,既做绘本方面的研究调查,也透过绘本创作改善未来的阅读环境。张弘认为这种“艺术启蒙教育”是要培养思想自由、眼睛大胆犀利、拥有创造性思维的新一代,“这是更长远的耕耘过程,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花结果,但现在种下这些种子是很重要的。”

独立儿童书店的未来

用业余时间经营书店的张弘,开业时还算国内儿童书店的先行者,承认最初的想法太过乐观,后来发现不能太乐观,“虽然这附近有许多精英的知识分子,但他们从小也不是受儿童图书熏陶成长的,对书籍的认可仍需要时间和过程。”这是整体大环境的困境,然而遭遇近期独立书店的倒闭潮,以及面对封闭的公家教育暨图书体系,他倒是越来越有信心去做这家书店,“越遇到危机和困境的时候,可能越是一个机会,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特点。”

尤其国内绘本创作、儿童教育正开始蓬勃发展,未来有无限的前景,“做孩子的事业有个好处,就是永远会有孩子,从长远来说,不用担心没有市场,只要它符合孩子的需求,这波孩子长大了,还有新一波孩子或是他们的下一代。”因此,他觉得现在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投入,目前与其它绘本馆开始非正式交流,未来应该会有更多互动、分享经验和体会,“这鼓励我要好好坚持及改善下去,提供更好的服务方式。慢慢地我们应该要有共同的、属于儿童书店群体的声音,成立类似联盟的组织,去争取更多发展条件。”除了改造书店、成立联盟,墨盒子有源源不绝的点子,张弘想帮孩子设计一些玩具或跟书籍有关、好玩的东西,还透露预计年内推出APP(微型应用软件),朝电子书出版迈进。

过去几年,曾有人主动联系表示希望加盟,张弘并未积极洽谈,“因为我个人认为,做一个书店,更像是做一个作品,个人的成分多一点,如果成为加盟式的,就有可能成为一家快餐店。”一方面由于他并非把开书店当成营利模式,只求达到自给自足的平衡,待稳定发展,宁可直接开分店,“如果有第一个分店,我们也开在。”的孩子和旅行者同样亟需这些书,只是他感叹又歉疚地表示:“个人投入时间有限,所以做得不足,许多idea尚未落实周到。”

言语间这家独立书店的灵魂人物,多的不是先见之明和不息的创意,而是他看见人性与空间互动的情感依存,“很多孩子来了觉得真好玩、不愿意走,他们就会记住这个地方。若干年后,他们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在这样子的书店,可能是一个满好的回忆吧!”童年时张弘嗜读图画书,不知道当他在说这些话时,是不是想到自己的童年经验。

在这个提前抵达书店等待访问的午后,时间是静谧缓慢的,那时除了柜台的店员,只有一对母女在店内读书,她们从西窗走到了书区,挑了本书又从书区移到南面会客交流的沙发,母亲翻开书本,对坐定的女儿讲起了故事。故事讲完了,母亲轻巧地阖上书本,低着头细声道:“我建议咱们回家把床给搬过来。”孩子愣了愣,很快地跃下沙发,有种喜悦。听见她说,“好!”

上一篇:低幼动画片的剧作浅析 下一篇:试论博物馆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