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时间:2022-08-06 01:09:32

如何在课文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尽管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会因时代的改变而会有所不同,但韩愈这一对老师职能的界定已成为不移之论。当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教师职责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却是始终不可动摇的。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个舞台,那学生们是演员,而老师则是这出戏的导演。演出的成功与否,导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教师这一导演,演出绝对不会得到圆满的成功。教师驾驭课堂,从全局出发,引导学生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所以我们教师除备课之外还要备“学生”。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多,不可能有和教师一样的多的时间来单学习一门课程,所以老师要力争高效率地让学生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最大化吸收。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面对一门书,十几篇课文,不分主次、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显然不行。那要如何下手呢?在此我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提几点看法。十几篇的文章,初看起来很乱,但如果将之按一定的类别分排一下,便会比较条理了。一般来说,当我拿到一本新的教材,我会用“趣味”这一标尺对其中的课文进行一下简单的划分。趣味,是指文章而言的。像那种小说、戏剧的选段等情节性较强、语言较灵动、思想内容较丰富的人文类文章就属于有趣味之列。而那些没有情节、语言“呆板”(对大多学生来说是这样的,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严谨”)、内容单调的如科技说明文等科普类文章则就划入无趣味性之列了。林林总总的文章就这样被放入了两个篮子――“有趣味性”和“无趣味性”。大多数学生对有趣味的文章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而对无趣味性的文章则反应平淡。这样,从学生角度来看,就可以分为“感兴趣”和“不感兴趣”两个方面了。在兴趣的自动调节下,学生必然会对他们所面对的课文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一番遴选。但在教学这一领域,仅凭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是很难完成的。所以不能完全由着学生的兴趣来。由此我只能说,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利用工具。如果利用得好,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学生阅读的一个普遍而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设制一些源于而又适当高于文章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把学生的兴趣疏导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此我借用我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案例来具体阐述一下我的些许运行方法,请教于各位同行前辈。《The million pound note》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固定篇目。这篇课文是节选自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大意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人们的态度也随着钞票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而做了180度的大转弯,讽刺了裸的拜金主义。这是一篇故事性的文章,学生一般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从趣味性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戏剧情节的发展,了解、感受戏剧的语言。比如:OWNER:(seeing Henry’s poor appearance) That one’s reserved.(看了看亨利的那幅穷酸相,那张桌子有人订了) HOSTESS: Why ,look at him. He eats like a wolf. etc.(天哪!你看他,吃起东西来就像头饿狼)。同时,让学生听录音,注意文章中各角色所运用的独具特色的语言以及他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模仿所要扮演的角色,为以后的表演做准备。学生读课文时,可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2.In the text, what kind of person can get such a note?3.After Mr. Adams got the note, what happened to him in the restaurant?最后,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演员,把这篇课文真正作为一出戏剧表演出来。一周后,班里的几组学生把这篇课文背诵得滚瓜烂熟,表演得惟妙惟肖。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确实感兴趣,才能够把握其中的精髓,表演出韵味。通过这种方式,这节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为了能将人物的形象表现的丰满,他们体味人物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波动,完完全全将自己融入了角色。不知不觉中,他们不仅解决了其中字词名篇等基础学习内容,在思想情操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感悟,可以说是寓学于乐,于乐中求学了。相反的《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这篇文章,内容枯燥无味,语言晦涩难懂,文中所叙述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并且文中充满了诸如What it was to become was uncertain until between 4.5 and 3.8 billion years ago when the dust settled into a solid globe.之类的长难句。因此,学生勉强看过一遍,根本不会看第二遍。这样的课文,老师不愿讲,学生也懒得学,大多都是简单地找几个生词短语的一提而过。而上面我也论述过,凡是能选入课本作为教材的文章总会有它存在的普遍合理性,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剑走偏锋,换一个角度来挖掘文章的价值。像这类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问学生一些相关的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导入新课。比如《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这篇文章我先说了一个小笑话:Trainer: You are so stupid not to learn a simple act well. Money: But I’m your ancestor。学生哄然大笑,注意力开始集中。接着我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Do you know how human being came into being on the earth? 他们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有的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有的说是女娲造人造出来的,有的说是上帝造出了亚当和夏娃才有了人类等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就逐渐被调动起来。最后,我趁机问他们:Then do you know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If you don’t know, read the text and you will know its appearanc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human being.因此多数学生就会想知道答案,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上一篇:浅谈如何实行英语高效课堂 下一篇:小小智慧打造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