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合不劝离”对吗

时间:2022-08-06 10:16:08

早晨上班,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刘老师吗?我是K。我今天要去法国了,向你告别,谢谢你这个时期对我的关心和指点。”

我一时有许多话要讲,却又说不出来,只是说:“到了国外,孤身一人,多保重啊,以后多联系吧!”

她果真走了。我想起一年前第一次见到她的情景。她是读了我关于婚姻家庭的书来作咨询的,她在一个企业搞统计工作,眉目清秀,体态丰满,只是稍微矮了些,眼睛很大很亮,露出一副很信任人的神色。

她的丈夫是一个大学教师,夫妻关系不好,丈夫在家什么事也不做,把她当丫头使唤,每天晚上还要她为他洗脚,稍不顺心就要打骂。如果说这也可以容忍的话,最不可容忍的是他在外面有女人,还公然地带回家来,K女士就几次发现这两人在床上。丈夫毫无改悔之意,甚至还把她多年的积蓄偷出去给这个女人。她真是伤透了心,和丈夫分居已有一年多,想离婚,又犹豫不决。

“你是研究两性关系的专家,我读过你好几本书,写得很有道理。你看,像我这个情况应该离婚吗?”她露着十分信任的神色问我。

这似乎对我出了个难题。中国人对夫妻关系一般都是“劝合不劝离”的,夫妻如果闹离婚,亲友一般都是调解,很少有人劝离。修路积善,拆桥缺德。何况,夫妻之间的事可说不准,今天闹离婚,明天说不定又和好了,那么你又怎么“下台”呢?

可是,这位女士那么信任地来找我,如果我说违心的话来敷衍她,真太不应该了。我沉吟了一下对她说:

“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的,有些错误能改,而另一些错误是属于本质性的,很难改。依我看,你的丈夫一系列的问题可能是本质性的,当然也能改,但是很难,你何必被他拖很久,甚至拖一辈子呢?你还年轻,我劝你急流勇退吧!”

她一面听我说一面点头。她说:“谢谢你,刘老师,你对我说的是真心话,可是过去许多人都不对我说真心话,现在我离婚的决心下定了!”

她又和我谈到她离婚后的打算,她想换个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她有亲戚在法国,她想去法国读书。

“你年轻,出去学习,出去闯荡一下,是有好处的。”我对她说。

她走了,我似乎有些忐忑不安。夫妻闹离婚,如果劝他们合,总“没错”;如果劝离而又劝错了,这不是太对不起人家了?

中国古代就把离婚、再嫁看成是不光彩的事,“一女嫁一夫,安可再移天”,“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对婚”,离婚历来被看成是不好的事情,这种传统观念一直影响到现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率不断上升,有些人就惊叹“世风不古”,认为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这么简单。离婚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本不该离的而离了,这固然不好,可是如果双方感情和婚姻关系确已破裂,早些离婚对双方反而是大幸事。

把离婚一概说成是坏事,”这种观念的影响实在太深了。80年代后期,我认识一个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的女人,求职时仅仅因为离过婚而不被录用。广州有一家很有名的妇女杂志,要连续几期开展对离婚问题的讨论,还约我在讨论结束时写一篇小结,可是过了不久,省里的一位领导说:“离婚有什么可讨论的,这种事,越讨论越坏,这场讨论就夭折了。还有一位律师朋友对我说:“我们做律师的,历来是劝合不劝离的!”奇怪,难道丈夫品德很坏,长期虐待妻子,也不劝离吗?如果夫妻两人感情和婚姻关系确已破裂了,也要苟合吗?

我不是在提倡离婚。如果K女士和他的丈夫感情没有恶化到这个程度,还有和好的可能,当然还要劝合,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应该面对现实,要说真话。我是在说真话,我心无悔。现在,她走了,希望她以后幸福快乐,当她过得很幸福的时候,不知还会想起我这个说真话的人吗?

(作者刘达临,中国性保健专业委员会会长、亚洲性学联会副主席、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得主,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主持人。有《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古代性文化》、《性社会学》等数十部专著出版。)

(责编 关山越)

上一篇:刻意追求却使她陷入感情迷茫 下一篇:一个成功男人的不成功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