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类、预防及处理原则

时间:2022-08-06 08:24:15

【关键词】 献血;不良反应

绝大多数情况下,献血是安全的,但个别人偶尔可能出现头晕、出冷汗、穿刺部位青紫、血肿、疼痛,或头晕、出冷汗等不适,极个别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献血反应。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后,会加剧对献血的恐惧和担心,将挫伤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为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高公民对无偿献血的热情的积极性,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我们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类、预防及处理做一个初步的论述。

1 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有6个内容

1.1 精神紧张因素,精神紧张因素占的比例比较大,现在我国是从有偿献血阶段渐进地走到无偿献血阶段;从不了解献血知识到少许的了解献血知识,这个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首次参加献血的人较多,身体也比较健康,很少去医院的,当看采血穿刺针头较粗时,害怕疼痛,反射性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回心血量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献血反应。

1.2 四小时内末进食时,血糖相对偏低,耐受力低的献血者由于血糖低影响机体神经系统,其通过高级神经边缘系统、下丘脑腹中核刺激交感神经并抑制下丘脑腹侧核与迷走神经,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胰岛素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动脉压突然降低,导致因一时缺血缺氧而出现献血反应。

1.3 护士的采血穿刺技术 穿刺时不顺利,导致血流不畅,献血者受疼痛,反射性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献血反应。

1.4 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此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献血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出现献血反应。

1.5 医护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对献血者漠不关心,在一旁聚堆闲聊,没有医护人员的护理,本来就紧张、恐惧的心理,更加没有安全感,另外,体检医生对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时,不认真,不全面,导致有晕针、晕血史的人员献血。

1.6 连锁反应现象,在单位组织献血时,人员拥挤,声音嘈杂,献血者等候时间过长,心情烦躁,或看见别人出现献血反应,或有陪同人员,对献血者过分追问是否有不适感觉时,明明没有不适的献血者,自己也感觉有不良反应,这类献血者主要是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2 献血反应的分类

2.1 局部不良反应。

2.2 全身不良反应。

2.3 心血管意外。

2.4 换气过度。

3 预防是减少献血反应的有效措施

3.1 针对精神紧张的献血者,采血前,要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消除其思想顾虑,并与献血者交谈,全面了解献血者身体近况,并告知4个小时内必须进食,进食后等待1个小时左右才能献血。采血时,初次献血者可不必注视穿刺的针头,以减少对针头的恐惧;采血中,与其聊天分散其注意力。

3.2 在填写《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时医护人员应仔细征询,严格把关。对空腹献血者应及时提供牛奶、糖水、点心等食物或请他们进食可口的清淡饮食后再献血。对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的献血者,应告知献血前注意事项,暂时延期献血。对有晕针、晕血史的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劝其不要献血。

3.3 加强硬件建设,工作人员维持良好的献血秩序,努力为献血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献血环境。

3.4 采血护士应努力提高采血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并随时观察献血者面色及血流情况,保持良好的献血速度,做到勤观察、勤询问、早发现、早处理,嘱咐其献血后休息30分钟左右再离开,并在4小时内多补充水分,24小时内不要高空作业,3天内不宜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等,以避免迟发性献血反应的发生。

3.5 仔细观察、早期发现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的各种先兆,是将献血反应对机体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限度的关键。严格执行献血者体检标准,做好献血者的选择工作。让献血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一定要餐后献血,不要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这样既预防了献血反应,又保证了血液质量。

4 献血反应的处理原则

4.1 局部不良反应的处理

4.1.1 穿刺不成功和血流减慢 重新穿刺或调整针尖的位置。

4.1.2 血肿 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

4.1.3 误穿动脉 停止采血;在穿刺部位覆盖无菌棉球,用手指牢牢压迫10分钟后扎上止血带,止血带要松紧适度,以不出血为宜,用胶布固定好,三天内不要洗澡;止血带固定24小时,避免作剧烈运动和负重。

4.2 全身不良反应的处理:可分为轻、中、重度。

4.2.1 轻度献血的反应处理,停止献血;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血供;放松或脱去紧身衣服;打开窗户或电扇保持献血者凉爽;在床或椅边放一容器以防呕吐;让献血者得到充分的休息;提供冷饮料;在恢复后帮助献血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再给他一杯冷饮料;在确保献血者已完全恢复准备离去前,应让训练有素的医生再查看一下。

4.2.2 中度献血反应的处理,停止献血;头低脚高位,指压人中、合谷穴;请主管医生或资深护士查看;松开或脱去紧身衣服;打开窗或电扇保持凉爽;床或椅边放一容器防止呕吐,若献血者呕吐症状较重,可肌肉注射胃复安(灭吐灵)10mg,伴头晕者也可口服眩晕停25mg;定期检查脉搏。献血者的表情和脉搏是其状况是否良好的指证;如有可能将其移至另一间较隐蔽的房间,防止其他献血者看到,减少恐慌情绪;如无其他房间应放在有遮挡物的空间;确保有人看护,如有可能可给予低流量吸氧;如献血者出汗较多,面色苍白、眩晕等症状较重,可静脉缓慢注射25%葡萄糖40ml;全过程应与献血者交谈让其安心。如有必要的话,劝其以后不要再献血;保证在离开前有一段时间的休息并已完全恢复;保证献血者在有成人陪同下离开,如有可能安排其回家的交通事宜。

4.2.3 严重献血反应(惊厥)处理,将献血者移至它处,以保持空气清爽;限制献血者活动以防止其受伤害;将献血者安置于隔离的空间;经常检测脉搏,测量血压;确保献血者经急救医师或采血护士查看过;松开紧身的衣服;开窗或电扇使空气凉爽;指压人中、合谷穴;如惊厥超过5分钟,则应作医疗急救,须有医务人员照料。可给予低流量吸氧,安定10mg缓慢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同时拨打急救电话120;献血者清醒后让其应用糖水、茶、咖啡等饮料促其恢复;确保献血者在离开之前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并易完全恢复;确保献血者是由主管医生或最高年资医生同意后才离去;在献血者完全恢复后,安排其回家的交通事宜,并确保有人护送或安排其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4.2.4 心血管意外

4.2.4.1 心跳骤停,心前区叩击术 在心脏骤停一分钟内,用拳击胸骨2—3次,力量要适中;胸外心脏挤压法;药物起搏:建立静脉通路,肾上腺素0.1毫克,利多卡因100—200毫克,阿托品0.5—1.0毫克,静脉注射;人工呼吸。

4.2.4.2 急性心肌梗塞,吸氧 预防心律失常:心率≥90次/分,静脉注射利多卡因40—100毫克。心率≤60次/分,肌注阿托品1—2毫克;经过上述抢救后迅速转院。

4.2.4.3 心绞痛 献血者置于平卧位,速效救心丸10粒于舌下含服;疼痛缓解后,立即转院。

4.2.4.4 心力衰竭,吸氧 对症治疗的同时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4.2.5 换气过度时的处理 指导献血者平稳、缓慢地呼吸;如果不能解除肌肉痉挛,则指导献血者向纸袋内吹气,有条件者可给予面罩呼吸,必要时可10%葡萄糖酸钙20毫升缓慢静推或静点;向献血者解释所发生的一切,并使它消除顾虑。

5 药物使用指导

轻度献血反应可不使用急救药品,中、重度献血反应在资深医师的指导下根据症状酌情用药。

6 讨 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施行初期,市民对无偿献血基本没有认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社会事务也逐渐增多,这既是人们思想素质的上升,也是人们整个认识的提高,无偿献血发展到今天,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转变,已经具备改变这些陈旧的认识的条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力宣传“捐血救人,奉献爱心”的理念,把无偿献血的目的是救死扶伤,提供安全血液作为宣传重点,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实现市民对无偿献血的再认识。“献血法”和血液常识的不断普及,自愿无偿献血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人们对献血还存有顾虑和误区。所以我们血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献血者在献血前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并取得献血者签字的知情同意书。要对献血者做耐心解释工作,献血不会使人“虚亏”、“伤元气”,一方面,血液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人体对血量的调节机能是十分健全的,献完血后绝不会产生气血虚的情况。为献血者解除顾虑,走出误区。我们血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障血液质量,保障临床的输血安全,为广大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培华,主编.《输血技术学》.

上一篇:会大多挺……无聊 下一篇:“虚拟细菌”揭开生命本质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