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等教育评估标准

时间:2022-08-06 08:07:07

小议高等教育评估标准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存在的不足,提出应重构高教评估标准,从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等方面阐明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高教评估 评估主体 评估内容 评估标准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等学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得到了快速增长。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评价工作也随之而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直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均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对高等学校教育水平进行了评估,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以国家教育部为主导的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在进行。通过对已评估过的高校情况来看,现行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标准及做法值得商榷,我们认为需要重建高教评估标准,本文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1.目前高校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对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教育部)制定评估标准,由评估专家组到高校进行评估。从评估内容到评估标准以及评估程序来看,这种评估体制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评估标准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相脱节。综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极为密切的关系,即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评估所采取的标准和方式也极为不同。根据国外教育学家的观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据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国际通行的大众化的标准,即15%,这表明,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一般来说,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评价多是一元化的评价,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评估标准,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教学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以及特色项目。相反,大众化教育阶段,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多是多元化的评估标准,不仅关注教学的质量,更关注学生的能力,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外化”能力,如科研成果转化率,社会服务功能,尤其要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当前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沿袭的是精英教育阶段的评估模式,所以这种评估体系与我国现行高校发展阶段相脱节。

第二、评估内容过于统一。目前教育部组织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无论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还是省属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工科类或理科类大学,其评估内容是一把尺子。由于评估内容统得太死,评估的结果虽然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但看不出各高校办学特色。而且,这种评估内容导致高校在名称、层次上做文章:民办高校争取进入国家认可的行列;公立高校,专科想升本科,本科想办成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想办成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想办成一流大学。高等学校在一种无序状态中竞争。

第三、评估主体单一化。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只承认政府评价,国家教育部只承认自己组织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不承认民间的网上评估和其他团体的评估,这种评估主体一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管理不相适应。

2.对重建高教评估标准的建议

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无疑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变革。为了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使高等学校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适用的人才,笔者对重构高等教育评估标准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评估主体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所谓从一元到多元就是实现从单一的政府评价到多维的评价主体,如社会中介机构、院校自身、用人单位、学生、同类学校之间的互评等。鉴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要提倡院校自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院校自评就是要强调院校经常性的评价,增强院校自我质量控制意识;用人单位评估,是检验学校培养质量的客观标准之一,是决定学校办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中介机构评价可增加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增加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透明性。

第二、评估内容应该从统一向分类转变。目前,教育部对高校办学工作水平评估比较重视标准的统一性,而对差异性或特色注意不够。尤其是以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容易造成高等学校的雷同和功能的缺失。既然高校客观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那么评估内容也应分类分层制定标准。我们认为美国对本国高校教育水平评估分类评价是较合理的。我国应改变统一评价内容的传统评价方式,实行分类分级的评价体系。

第三、评价标准从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所谓预成性是指高等教育达到了某一预先设定的标准而被认为是质量合格的。所谓生成性标准是取决于高等教育需求主体的需要,越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就越是高质量的。这里也涉及到评价观问题,不同的评价观对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水平评估带来不同的结果。按预成性的评价观,全国高校会成为一个模式,高校教育特色体现不出来,也不利于各高校特色人才的培养,而且办学主体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办学往往从上级的评价指标出发,而不是从办学实际出发。如果坚持生成性的评价观,就能充分发挥办学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办学不从上级条款出发,而是从本校办学实际出发,这样,各高校就会依据自身特点办出高水平的、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

总之,我们认为现阶段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应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制度的博弈原则,既要发挥政府评价的引导或指挥棒作用,又要体现民间评估的自保或监督作用,确保高等学校教育工作水平评估体系更加趋于合理、适用。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关于立体化的构建 下一篇:新课标践行中更需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