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思考

时间:2022-08-06 07:38:52

关于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9-000-02

摘 要 本文从中国企业对待反倾销调查的态度入手,以中国欧盟对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规的胜诉为例,阐述了中国企业应当如何应对反倾销诉讼以及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2011年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了报告,最终裁定欧盟针对我国螺丝、螺母、螺栓等碳钢紧固件实施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这是我国在世贸组织欧盟的第一案并最终胜诉。并且,这一裁决给了中国紧固件产业一个规则层面的公道,对于中国紧固件产业恢复欧盟市场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中国企业要树立信心,勇于应诉,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为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争取一个更公平的待遇。

关键词 反倾销 反倾销应诉 行业协会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也与日俱增。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因此“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世界各地。尽管2009年全球陷入经济危机,我国的贸易出口总额仍然高达2072亿美元。然而在这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背后,持续增长的贸易出口总额引起了诸如美国、欧盟国家等发达国家的危机感,进而使得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屡屡遭遇反倾销调查。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的次数在增加,频率在加快,范围也在扩大。国外对华频繁地反倾销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合理利用WTO规则赋予的权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日,中国欧盟对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规的胜诉成为振奋人心的重要转折。

一、某些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态度不积极

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已成为反倾销立案调查的重灾区。如果只从反倾销调查的数量看,我国已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反倾销立案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中国仍然是反倾销的众矢之的。这与我国出口企业对待反倾销调查的消极态度不无关系。从事多年反倾销工作的五矿商会副会长周世俭曾指出:“在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中,我国至少有超过一半的企业不去应诉,直接导致了80%反倾销案件的败诉。”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国一些中小出口企业没有财力去应付昂贵的国际官司费用。甚至有一些企业不知道如何进行反倾销应诉,对国际贸易规则的了解甚少以及英文运用能力的缺失都是导致企业不去应诉的原因。因此,主动拿起法律武器应对不合理的反倾销诉讼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正是由于我国企业的不积极应对助长了国外反倾销指控的气焰。如果企业能积极应诉,据理力争,很多被裁定倾销的案件完全可以扭转败局。

2009年7月9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拥有65年历史的比威客•奥弗瑞公司连同其全资子公司狮子绸带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产窄幅织带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7月23日,美国对此做出立案决定,这是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首起“双反”调查,也是后配额时代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的第一起贸易救济措施。然而,被抽样调查的漳州长泰荣树纺织有限公司,以及宁波金田贸易有限公司临阵脱逃,导致包括这两家企业在内的15家企业被征收了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从此,这15家企业的产品难以进入美国市场。中国有些企业不敢应诉,进口国一反倾销,转身就跑,结果受损失的不仅是企业,还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而且按照WTO的规定,放弃应诉意味着至少5年或是永远失去对该国的出口权。

二、关于中国欧盟对碳钢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规的胜诉案

2009年1月,欧盟决定对中国螺丝、螺母、螺栓等碳钢紧固件产品征收26.5%至85%的反倾销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国,年出口量不低于150万吨。近几年出口量年均匀增长率为24.91%,其中欧盟市场约占30%,欧盟则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市场。因此,这是欧盟针对中国的最大反倾销案之一。

紧固件在市场上也称为标准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或构件)紧固连接成为一见整体时所采用的一类机械零件的总称。紧固件是作紧固连接用且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机械零件。紧固件被称作是产业粮食,是产业零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温州、宁波和海盐是国内三大紧固件基地,特别是温州,近几年来欧盟一直是温州市紧固件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

同年7月31日,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产业协会紧固件专业协会与企业就此争端向世贸组织提讼,欧盟的征税行为违反了WTO有关规则。之前,中国紧固件进入欧盟只有5%的关税,现在关税要提升至63%到87%的额度,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在这起案件中,欧盟同类生产企业并没有由于中国紧固件产品对欧出口增加而受到损害。由于中国出口到欧盟的紧固件产品大多是低端产品,与欧盟企业主打的高端紧固件产品根本不构成竞争,完全是互补关系。

面对此次反倾销调查,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产业协会与企业没有采取消极躲避的态度,而是变被动为主动欧盟反倾销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中方认为,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第9(5)条关于单独税率的法律规定长期使中国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因为按照WTO规则,凡是参与调查的企业,欧盟应该根据调查企业的情况,分别裁定是不是存在倾销情况,是不是应该征收反倾销税。但欧盟却以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为借口,单独设定了五项条件,只有通过测试的中方企业才能获得单独的税率。

2011年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了报告,最终裁定欧盟针对我国螺丝、螺母、螺栓等碳钢紧固件实施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上诉机构还裁定,欧盟在认定国内产业的标准以及就出口价格和价格比较这两个环节,也都违反规则。这是我国在世贸组织欧盟的第一案并最终胜诉。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李成钢在采访中指出:“这一裁决给了中国紧固件产业一个规则层面的公道,对于中国紧固件产业恢复欧盟市场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由于该裁决认定欧盟的法律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也就是说,以往欧盟依据该法律所实施的反倾销措施都涉嫌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今后中国的企业可以据此裁决,去争取一个更公平的待遇。”世贸组织对此案的裁决有助于改善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在今后欧盟对中国企业反倾销调查中,一方面欧盟不能再采取这些被裁定违反规定的作法,另一方面以往对中国结案的案件,比方柠檬酸、鞋等等都被反倾销过,只要在这些案件中,它使用了跟紧固件同样的方法,那么它就涉嫌违反规则,这些被卷入其中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复审的机会,去争取改变以往的裁决。

三、关于碳钢紧固件胜诉案给中国企业的启示

首先, 如果一国在相对短时期内大量出口一种商品,就容易被认定为对其出口国倾销,对出口国的生产同类产品的行业造成损害。中国出口的产品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往往偏低。然而,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产品只能靠低廉得价格打入世界市场,而一味的物美价廉.极易被怀疑为倾销。因此,中国企业应首先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不断地由以“价格取胜”向以“质量取胜”转变。

其次,面对反倾销调查,企业要树立信心,积极应诉。依据WTO对倾销的定义: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并对进口国相关工业造成了损害。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其正常价值通常采用一个“替代国”的相似产品价格。中国在2016年以前仍然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一些国家利用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条件,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因此,企业不仅要积极应诉,而且面对那些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应该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起欧盟针对我国螺丝、螺母、螺栓等碳钢紧固件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中,我国面对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并没有临阵脱逃,而是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为我国紧固件产业赢得了一个规则层面的公道。

最后,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应对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企业不应“单打独斗”。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很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许多国外对华的反倾销诉讼案中,中国企业带有畏惧情绪。原因在于应诉反倾销费用支出很大.对欧盟法律不了解,以及不知道如何应诉也不知道胜诉的可能性有多大等等。消极地应对反倾销调查,不仅仅会使单个企业受到损害,甚至会威胁到整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行业协会应当在反倾销调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前中国的行业协会机制还不健全,一些行业协会对于国际贸易常识以及规则等都不甚了解。因此,一方面我国行业协会以及出口企业应当普及国际贸易知识,掌握倾销与反倾销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时从容不迫,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单个企业的财力物力不足以应付反倾销应诉,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将这些“同舟共济”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反倾销调查。这种方式不仅应诉成本较低,胜诉率也较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避免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对我国某些行业及企业的损害,首先,中国企业要树立敢于应诉的信心和勇气,不要在反倾销调查中东躲,要敢于应诉并且善于应诉,充分利用国际贸易中的游戏规则,为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争取一个公平的环境。其次,中国行业协会以及企业要正确认识与理解世贸组织规则,国际贸易法律以及反倾销协议等,以便对于经常对我国出口产品追溯征税的贸易伙伴形成对等的威慑。再次,我国企业不仅要勇于应诉,对于不合理的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应变被动接受调查为主动,这样不仅能使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国家不能再采取这些被裁定违反规定的做法,而且以往对中国结案的案件,被卷入其中的企业可以通过复审的机会,争取改变以往的裁决。

参考文献:

[1]段莹莹.反倾销应诉步履维艰.中国贸易报.2007.1.11(10).

[2]宫桓刚.反倾销应诉与反倾销行政复审制度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8(11).

上一篇:发挥好财政性投资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我国服务贸易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