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学数学教学的“坚冰”

时间:2022-08-06 07:22:20

破解中学数学教学的“坚冰”

当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本校借助外地经验,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并进行了初步实施与探索。

下面就学案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谈谈看法,请予指正!

一、学案编写

数学学案教学法的最主要内容莫过于编写,特别是在班额高居不下的今天,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学案”编写是否得当,能否具有操作性,直接影响着数学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本人以为,“学案”编写主要的工作应该是在编写前得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点的准备,也应该有学生学习情况的准备;既有新知识的准备,也应该有已有认知的准备;应该该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准备,也应该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准备。

在学案编写中,本人以为个别地方实行一个教师编写,其他教师拿来直接使用并不可取,这没有发挥出集体的优势,试想没有去做过编写的任何工作,在集体备课时可以发言吗?那么直接走进课堂,这堂课能去的成功吗?理用每位教师各自编写,而后研究形成共识,只有大家都亲身做了,在集体备课时才能就被发言权,才能是教师快速成长,才能使1+1>2,才能使学生获益最大。在学案内容的编写上,应该避免两类情况出现,一类是把学案编写成讲义;另一类是把学案编写成试卷。而没有真切的体会学案的用处是什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标,试想没授课之前,学生预习是在学案的指引下完成的,那么学案的内容是讲义的话,学生还会有探索吗?那么要是学案是试卷的话,学生如何去解决?长此以往,学案就相当于一张废纸了。故在学案的编写中,大家更应该注意如何在学案中使学生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何去体现重点和难点。而不是一味的在血案上出题再出题;解释再解释。

二、学生使用学案

“学案”教学法的实施关键在于使用,而学生使用学案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案教学法的堂课效果;对此本人以为,学案的使用,学案的提前发放,都应该确保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完成,而不是,任由学生课下去抄袭完成。如此,学案教学法便失去了实施的意义,失去了课堂讲解的效果,更加是学生对学习,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了探索的快乐,合作的乐趣。

鉴于此,在学案教学法实施时,本人一般使用小组成员互相监督;组与组之间互相评比监督,尽量是他们在一起探索而不是在一起互相抄袭结果,让他们不断地体验探索过程的乐趣,体验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在每一次的探索中能发现真理,就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老师奉送给学生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一份成功的学案交到学生手里,而学生没能进行有效的使用,探索、合作没能充分发挥,真理没能“再创造”,那么学案教学法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使用学案

学案形成共识、印发后,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二次备课。学生接受能力、已有认知水平、学习习惯都是二次备课应该考虑的。二次备课并不仅仅是将学案“做完”就万事大吉,我们需要的是在课堂上如何将再次引导学生对他们所探索的“真理”进行认知、理解、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二次备课时,更多的是考虑我们走进课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走进课堂去告诉学生们这张学案上的练习答案是什么。课堂上本人以为我们可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走入幕后。

让学生们带着大家一起进行知识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在学案的预习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有效进行预习检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能把握一切,适时提醒,适时强调,适时引导。

四、课后反思

在学案使用结束后,应及时收回,及时检查。这能对我们的学案编写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异能认知,进行及时的反馈。为我们下一步的教学改进提出警示。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中,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个方面。学案教学对学生自学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师引导作用的强化,使得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在学案教学中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另外,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中,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学案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教师从传统的说教中解脱了出来,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案引领和巡查指导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班主任的成功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