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诉法对监所检察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方法

时间:2022-08-06 03:16:51

新刑诉法对监所检察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方法

监所检察工作执行的法律依据一直以来零散分布于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检察系统的内部规定文件,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新刑诉法修订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列入新刑诉法总则中,更加注重人权保障,实质上新刑诉法增加了监所检察部门更多的执法任务和监督职责,对监所检察部门提高执法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新刑诉法对监所检察工作的挑战

新刑诉法对监所检察部门增加了新的职责,如:对于监狱法院办理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检察人员要事前审查,对于六类减刑、假释案件,需要开庭审理,检察院要派员出庭监督,刑罚变更执行事前监督的工作量将有所增加,还增加了监所检察部门参与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职责,确立了对社区矫正实施法律监督职责,明确了羁押期限监督和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任务,新增监所检察部门对强制医疗机构的执行活动的监督职责等等,给监所检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刑诉法实现从“事后监督”到“同步监督”的转变

随着我国非监禁刑刑罚制度的改革深化,从前的监外执行检察,从理念及方式都应全面改为社区矫正检察,以前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检察主要是采用事后监督,侧重于交付执行、变更执行、终止执行等环节的监督,一般采用检察建议、纠正意见、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方式,目前只是对法院审理的部分假释案件开展同步监督。

新刑诉法第262条之规定,执行机关对假释案件提出建议书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并将建议书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在实践中我们应当使用好新刑诉法赋予我们的这一权利,对假释案件监督前移。

现行刑诉法规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这种 “事后监督”,发现错误后纠正难度大。新刑诉法第255条规定,“监狱、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的,应当将书面意见的副本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可以向决定变更或者批准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新刑诉法这一规定实现了从“事后监督”到“同步监督”的转变,在监狱、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之时,就介入检察监督,增加了监督环节,实现从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的转变,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新刑诉法第256条规定:“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但新刑诉法对检察机关不同意监狱、看守所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书面意见,或者不同意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对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书面意见重新核查的结果,应该如何处理未做具体规定,这将导致实践中难以操作。

(二)新刑事诉讼法与社区矫正办法的衔接

社区矫正办法第2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这一条明确规定了所有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必须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而新刑事诉讼法第254条第5款规定:“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也就是说,法院交付执行后的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公安机关批准就可以了,不需要法院的裁定。这也将改变监所检察部门对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范围和内容。

(三)新刑诉法增设了独立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

新刑诉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这一规定强化了检察机关对羁押措施的监督,为保护被逮捕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羁押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司法救济途径。但是由于该法条的规定较为原则抽象,没有明确审查标准和操作程序,也为检察机关带来挑战。笔者理解,监所检察工作主要是从有无羁押必要性方面进行监督,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树立“必要羁押”的理念,要从人权保障出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羁押对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的损害。其次要有“敢于纠错”的勇气,一旦发现错捕或者确无羁押必要的,立即纠正、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绝不护短扯皮。

二、新刑诉法对监所检察工作新的挑战采取的措施

(一)组织人员认真学习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采取全员、全面学习新刑事诉讼法的方法,特别是与监所检察工作有关的条文,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修改内容的内涵和立法精神,并认真研究贯彻落实这些新规定的措施和意见。同时,认真学习最高检察院、最高法院、公安部关于贯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有关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加强与职务犯罪侦查、侦查监督、公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有关业务部门及看守所、监狱、司法所等被监督单位的沟通协调,共同研究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措施。?

(二)以新刑诉法为依据,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同步”。建立发现机制,督促看守所、监狱主动呈报相关材料,通过列席看守所会议,与看守所、监狱微机联网实现信息共享等方式,实时掌握暂予监外执行信息,实现动态、同步监督;建立审查机制,通过查阅案件材料、审查罪犯病历资料和伤残鉴定,向在押人员及看守所医务人员了解情况等措施,审查暂予监外执行的实体和程序合法性;建立处理机制,事前、事中发现问题的,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直接向看守所和监狱提出意见,“事后”发现问题的,按照法律规定程序,向批准或决定机关提出书面意见。同时,还要加大查处执行和监管环节职务犯罪的力度,扩大监督成效,增强监督权威;完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制定与刑事诉讼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三)完善监所检察组织机构建设。一是健全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构。二是探索建立对强制医疗机构的监督机构。三是理顺派驻检察室与监所检察部门的关系,整合检察力量。四是按照“小机关,大派驻”的要求,规范派出检察院的机构设置,检力配备重在一线,落实检察室同级派驻、对等监督规定。?

(四)完善相关监督工作机制。包括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强制医疗执行监督机制等。要进一步完善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畅通权利救济渠道,全面维护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在押人员诉讼权利。

随着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和实施,监所检察部门和检察人员必须清醒认识自己面临的新形势,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应对,全面履职,推动监所检察工作全面、深入、健康发展。

上一篇:高职高专《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思考 下一篇:基于新生专业思想调查问卷分析的专业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