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水利之忧

时间:2022-08-06 01:37:49

滑县水利之忧

一场多年不遇的持续干旱,正在炙烤着作为“中国粮仓”的农业大省――河南。

2011年初,《财经》记者在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看到,同样的旱情,两块相距不远的麦田墒情却有天壤之别。农业部创建的“粮油万亩示范片”,因有现代化水利设施保证,麦苗已是绿油油连成一片,而其他普通农田,麦苗则刚刚露头,低矮焦黄。

在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水平普遍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滑县城关镇东孔庄村,1000多亩的耕地中,只有两台水泵在使用。水泵变压器已是锈迹斑斑,线缆之间的交接处原本应该使用的熔断管被粗铁丝代替,每逢灌溉高峰,水泵火花四溅,粗铁丝时常被熔断。

这种窘境随处可见。在白道口镇西河家村,5000多亩土地上有135口机井,只有两台变压器。该村农机推广站站长、曾经是滑县粮食单产冠军的黄国兴称,因为电不够用,只能用柴油机发动提水,每亩地的成本达到20多元,“很多人不愿意浇,可小麦关键生长期就那么几天,说错过就错过了。”

滑县近期正在进行“引黄(河)补源”,希望通过引来黄河水渗透到地下,从而提高地下水位。但是因为缺乏资金,配套的水库建设进展缓慢。

据滑县水务局副局长韩晓伟介绍,在全县范围内,农田水利的田间工程,包括沟渠、水闸等基础设施,已经带病运行几十年,现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实际上,作为唯一一个连续八年蝉联“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的全国性粮食生产大县,由于各级财政多年持续性投入,滑县的一系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称得上中上游水平,但在河南其他一些农业县,水利境况却普遍较差。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达到10928亿斤,实现七年连续增产;而滑县也以总产27.54亿斤实现了连续十年增产。然而《财经》记者在滑县调查时发现,如果没有大灾大旱,现有粮食产量可得以基本维持,但以目前的水利设施条件,粮食产量要进一步提高已经很难。

水利带病运行

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属全国小麦重点主产区。全县人口127万人,农业人口116万。截至2010年底,该县连续19年位列河南省产粮大县第一,八次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然而,支撑辉煌业绩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却境况惨淡:要么被取消,要么因陋就简,现有的水利设施基本处于带病运行的状态。

近年来,该县农田水利建设一直面临的难题是:地下水位下降,没钱大规模引黄(河)补源,只能将机井越打越深,达到七八十米,而原本五六十米的机井则干脆报废。滑县共有机井3.6万眼左右,每年因为地下水位不足造成的报废数量约为1000眼。

不仅如此,农村的农田水利末级体系因为无钱可修,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在距县城十几公里的城关镇东孔庄村,1000余亩土地上,平均45亩地才拥有一眼机井。这些上个世纪修建的基础水利设施,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基本处于报废或者半报废的状态。

“原来水泵用七八度电就能浇灌一亩地,现在要用20度电(每度0.6元)才够。而且,水泵要么干转不出水,要么出水就是一股一股的,既费电,又毁设备。”该村科技种粮大户王贵海告诉《财经》记者。

变压器的短缺也是掣肘之一。据当地村民讲,在十几年的时间之内,当地政府只为该村花钱打了十几眼井,但并没有配备新的变压器,所以该村只有两台上世纪70年代时架设的变压器能够正常使用,在用水高峰时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即使有井有水泵,大多时候也因为没电无法使用。

王贵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要满足该村的农业生产,至少还需要新打20眼70米左右的深机井,每眼的成本是6000元左右;新增两台100安的变压器,每台成本6万元左右,加上计量器材等,这一项至少需要15万元;高压线不能高空架设,要地下埋电缆,又需要10万元。“七七八八折算下来,至少需要50万元。”

而东孔庄村每年获得的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约为2万元,解决了村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后,所剩已寥寥无几。

此外,以打井来满足浇灌需求本身也越来越不具备可持续性。曾多年调研农田水利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称,这样片面以打井来浇灌是在“吃子孙饭”,“把数千年来通过水塘进行涝旱调节的传统法宝给丢了。下雨了,大批的雨水顺河而去,旱了就往地下取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华北平原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漏斗状,这是短视行为。”

据测算,如果将大水漫灌改为地埋管道灌溉,可节水30%以上。但因地方财政财力蹇蹙,类似工程一直无法实施。

在滑县,随处可见“农业部2010年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千亩示范方”这样的巨型牌子。高产创建是农业部从2008年起实施的一项稳定发展粮棉油糖生产的举措,农业部要求对这块区域给予扶持,并大力投入水利设施建设。据《财经》记者观察,这些区域内的小麦苗情明显好于非示范区的小麦。

农民消极

滑县水务局2011年1月的一份旱情通报表明,全县173万亩耕地当中,有115.05万亩的耕地受到了持续旱情的影响。

在全县总投入为1757万元的抗旱资金中,有50万元来自中央拨款,其余1707万元均来自农民自筹,主要用途为农田灌溉耗电费用。

对于农民们来说,花钱浇水是为了保证不让麦苗旱死,保证基本的口粮生产。河南国家小麦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尹钧告诉《财经》记者,因为种植小麦不会亏本,所以农民是在抱着旱涝保收的心理种麦。

但尹钧同时指出,因为单纯依靠种植业增收无望,投入越多可能反而损失越大,所以农民们投入的积极性很低。让农民自筹资金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难题,几乎没有可能。

据统计,滑县116万农业人口中,长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30多万人。而农业收入在其家庭收入所占比重也越来越低。

白道口镇西河京村村民黄国兴作为科技推广员,他对现在农民对于农业生产投入不积极的情况深有体会。“全村5000左右的人口中,一半的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他们的妻儿和老人。平时跟他们讲科技种田基本没人听,只有等过年过节的时候,给回来的村民们抓紧时间讲一讲。”黄国兴说。

一方面,粮食的收购价格不见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则是随行就市,农民们的种田成本越来越高。

当地农民有这样一本账:每亩地小麦的产量按照1000斤计算,小麦收购价以每斤1元计算,一亩地的收入是1000元,扣除成本600元左右之后,纯收入是400元左右,再种一茬玉米,收益基本持平,也按400元计,再加上粮食直补17元,综合补贴63.5元,小麦良种补贴10元,玉米良种补贴10元,一亩地的总收益有900多元。

按照壮工每天100多元的收入计算,一亩田年收入只相当于外出打工一个多星期的收入。对于他们来说,每亩地能够拿到100多元补贴,根本不足以刺激他们回去认真种田。

“高产穷县”

滑县正在进行的“引黄补源”因为缺乏资金,工程进展缓慢。

来自该县财政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滑县农田水利投入总数约为1.05亿元。在河南豫北地区,这样的投入已堪称“大手笔”。而要把该县粮田全部改造为标准粮食生产基地的资金缺口,约为12.8亿元。

滑县水务局副局长韩晓伟告诉《财经》记者,想要对全县的农田水利进行基本的整治,保守估计至少也需要20亿元左右的资金。

2010年,滑县财政收入30006万元,一般预算支出达到206509万元,当年财政缺口176503万元。作为农业大县,依靠自身财力,滑县无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

河南省GDP排名前15位的县,平均耕地面积占其区域面积的比重为35%,而滑县高达72%。因为粮食产区肩负着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责任,除了村镇、道路、基本农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土地用来发展工业,属于“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国内外粮价剪刀差”是造成该县财政困难的一个基础性原因。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认为,如果以2008年的国际粮价为基准计算粮食收益,该县当年财政将多增收约25亿元,使其财政收入能够达到沿海一些较发达县市水平;折合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人均增收2080元,将一跃接近江苏农民收入的水平。

滑县的困境颇具代表性,中国其他粮食主产县也多面临工业落后,财力吃紧的窘境。

2010年底,为了进一步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财政部曾经给河南省及六个产粮大县,追加奖励资金2.1亿元,滑县共获得奖励资金4217万元,奖金总数在河南六个产粮大县中居首位。

河南省财政厅称,滑县该笔奖励将全部用于扶持粮油产业发展,特别是用于完善粮油收购、流通等方面的支出。然而,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之下,滑县对这笔资金的使用有着自己的打算。滑县财政局希望,“将该笔奖金用于粮油物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及粮油良种培育与推广。”

韩晓伟称,至少从目前看来,该县2011年的主要农田水利设施项目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将来自于这笔奖励。

《财经》记者获悉,目前滑县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正在制定《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奖励办法实施方案》的文件。

上一篇:谁的头颅丢了! 下一篇:宏观经济预期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