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金融组织发展模式

时间:2022-08-06 12:19:37

探寻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金融组织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资金瓶颈较为严重,大力发展与农村经济相适应的农村中小金融组织,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政策的重点是农村正规金融渠道的主力军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村邮政储蓄的改革也摆上了议事日程。然而就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农民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融资是很少的,80%以上来自民间借贷。政府也常常给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以无偿资助,但国家的扶贫款,经过层层“渗漏”,到农民手中已大打折扣;政府出资为农村建设的一些项目,也因为是政府的无偿投入而出现“公地的悲剧”。对政策性的无息或低息贷款,一方面,由于农民认为这种贷款是国家的钱,还贷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完成这种贷款向农村农民的投资比例,往往把资金贷给农村中的富裕户,贫困农民的融资问题仍然为空白。我们拟通过一些案例和事实,来探讨欠发达地区可行的几种农村中小金融组织发展模式。

扶贫济困基金会

案例1:云南石丫口社区,最初也是香港慈善救援机构乐施会的项目点,曾经试行过小额信贷,但由于项目运作中漠视穷人的权利,小额信贷的管理权垄断到少数强势人的手上,权力缺乏监督乐施会于是在1999年退出石丫口。2001年,乐施会在总结失败的教训后重新进入石丫口,全村开大会重新讨论小额信贷的管理制度,并将小额信贷改为由社区自己管理的社区发展基金选举了社区发展基金管理小组。谁来管理资金呢?村民投票选了一个会计管账还选了一个出纳,互相监督,会计要有文化的,出纳不仅要良心好的,而且出纳家里人良心也要好。村民说,如果家里人良心不好,会教唆他把钱贪污了。三年中还没有哪户拖欠贷款。社区发展基金管理非常严格,其核心就是透明,每项开支都由社区成员大会决定,每个季度做一次账目公布,村民可以随时提出看账和查款的要求。对于100%的回款率,乐施会云南项目的统筹张松认为,其根本的原因不是5户联保机制的作用,而是村民对社区发展基金的自我管理模式使其产生了拥有感,村民特别珍惜这种拥有感乐施会为社区注入了不多的一笔资金,如果直接用于当地贫农的救济,效果肯定不明显,而其采取了小额贷款的管理模式,却使当地贫农得到了数倍于投入资金的融资,还有了积累,而政府投入修建的项目,最后却往往都荒废掉。为什么同样的钱投下去,乐施会的效果会明显不同?这是因为,除了投入这笔资金外,乐施会同时也注入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理念是参与性,参与性是以赋权为核心内容的。在这种机制下,必须保证决策时,所有人都知道要讨论什么,要做什么,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决定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票:决定后的事情,老百姓有监督权;老百姓有了意见,还有反馈和再决策的过程。

乐施会为我们在农村的扶贫提供了经验,同时也向农村金融的改革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谁最需要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答案应该是唯一的,中国的农民!但纵观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一直是政府在主导,我们并不是不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农民,农民才是发展的主体,应该按照农民的需求出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应该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精神所在。因此,在经济不发达农村,建立类似的扶贫基金会,可以成为农村中小金融组织的一个可选模式。

资金互助合作社

目前农村信贷市场具有分割趋势,一方面是具有由规模经济带来成本优势的正规金融,它们主要向大中型企业贷款;另一方是具有信息优势的各种非正规金融,它们主要向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贷款。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正规金融的作法是要求提供担保和实行信贷配给政策,结果导致大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据中国农大教授何广文(1999)的调查资料分析,1996―1998年上半年,农户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仅为他们所获贷款总额的13.94%(并且这有限的正规金融资源大多还被富裕的农户所占用),从私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86.06%。既然一方具有规模优势,另一方具有信息优势,能否通过一定的途径促进两者进行结合?吉林梨树县的“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思路。他们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农村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资金互助合作社,通过资金互助合作社,有效地实现了正规金融(农村信用社)与非正规金融的结合。

案例2:吉林梨树县的资金互助合作社有两家,一是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一是胜利果乡郭家窝堡村合作社。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自2001年8月成立,最早有8户农民参加,向信用社入股3200元。到2005年7月底已发展到300多户,年贷款发生额由2001年的全年8.1万元达到2005年前7个月的347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生猪饲养。2005年,合作社与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对牧业园区的所有生猪入保。通过保险公司的介入,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使得“信用社+合作社”模式日益巩固,双方的合作步入良性循环阶段。

胜利果乡郭家窝堡村合作社于2001年12月成立,最初由4户参加,到2005年7月增加到52户,合作社将社员入社的股金向信用社入股,以获得从信用社贷款的资格。合作社将贷款资金的40%发放给农户,其余60%由合作社留用,作为其经营资金,用于联合购买饲料等,发放给农户。合作社累计年贷款发生额由2001年的O元增长到2005年7月底的38.7万元。通过信用社与资金互助合作社的联接,使得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当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吉林梨树县的“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大大增强了农户的融资能力,合作社的规模也在发展壮大,信用社更是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太平信用社,2001年尚亏损21.8万元,到了2003年9月,已经变为盈利8万元。然而,农业毕竟是风险较大的行业,一场干旱、瘟疫都可能使农民血本无归,信用社的贷款得不到偿还。而保险公司的加入,则将这种可能性降到最低。最终形成信用社、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轮流储贷会

“轮流储贷会”是一种信用合作组织,其成员按规定缴存一定数额的资金然后轮流获得部分或全部贷款。如果轮流储贷会有10个成员,每人每个月缴存100元,那么每个成员将轮流在每月的集会上获得1000元的贷款,他们还可用抽签等办法选出获得贷款的成员,10个月后每个人将获得1000元的贷款,这一轮循环也将告结束。轮流储贷会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它不仅存在于非洲、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东南亚和中东的许多国家,甚至在早期的欧洲也曾存在。为什么轮流储贷会能在不同文化的国度中流行呢?其基本原因在于轮流储贷会易于被农民接近组织形式简单,具有灵活性并且适应于多种目标。轮流储贷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织形式,会员人数从几个人到几百人不等。在一个组织里,一个会员能够占到一个或几个份额,两个成员也可以商定共享一个份额。一个村庄,甚至家庭成员都能够建立他们自己的组织,这种组织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民根本无法接近的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广大贫困农民提供了发展生产的机会。由于轮流储贷会的独创性和广泛适应性,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已经成功建立了这种组织,但学者认为,一旦移居变得容易,这类组织的违约行为将变得更为普遍。但是,大量的事实否定了这种论断。相反,典型的调查表明,正规金融市场大都忽视传统储蓄信贷组织的存在。如果仅仅把正规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连接起来,可能只是把资金从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转向正规的金融市场,并不能导致储蓄额的增加,这本身就不能保证农村资源的有效使用。轮流储贷会是穷人的银行,在那里货币不会被长期闲置,而是不断地转手流动,满足生产与消费的需要。

落后地区新农村的建设,除了需要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进行改革外,作为农民80%以上融资来源的民间金融组织建设更显重要。通过以上案例和事实说明,政府的无偿资助与民间的一些无偿捐助资金,可以借鉴“香港乐施会”管理模式来提高效率;“资金互助合作社”能有效实施正规金融(农村信用社)与非正规金融的结合,为欠发达地区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轮流储贷会则因其组织形式的简单灵活,能够有效动员农村资金,不断满足农村生产与消费的需要。这几种农村信用组织给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金融组织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原载《经济导刊》2007年第7期)

上一篇:农村金融功能缺失及其政策建议 下一篇:汇率制度与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