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

时间:2022-08-05 10:53:35

对《基础》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考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开展教学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全面深入备课、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双向互动四个方面,来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期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44-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提出一些浅显的见解,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全面深入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一)备教材

钻研教材、组织教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相关参考书。首先,教师要清楚《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等。再次,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二)备学生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等,是进行《基础》课教学前应着重了解的内容。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但社会经验较缺乏,看问题难免出现理想化或偏激的现象。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三)备课堂

备课堂就是使《基础》课的教学管理组织化,使整个教学过程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教师教学有组织、有条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专心学习。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教师一定要分配得当。“观察发现,凡是能够充分掌握教学专用时间,使教学之外其他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教师,教学效果比不善于利用教学专用时间的教师要好。”[1]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的专用时间,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系到《基础》课教育活动的成败。

(一)增强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生为本的理念,其实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罗杰斯就提出“学生中心教育”的主张,他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基础》课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育人为本。《基础》课教师要增强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完善道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二)尊重、关心学生

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人有多种需要。”[2]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基础》课的自身鲜明特点,尤其要注意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性。一个好的《基础》课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基础》课教学是一项特殊的教学活动。《基础》课教师讲授突出少而精,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交流和探讨,势必要求学生通过课外自学掌握的内容也较多。另外,考核评价方式也会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了避免记忆性考试导致教学活动的僵化和教条,《基础》课的考核可采用灵活的方式,如开卷考试等来进行,以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基础》课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立足教学实际,创新教学方法。

(一)向专家型教师学习

“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的教师。”[3]专家型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重新加以组织,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的成长过程是由新手到熟手,再向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基础》课教师在站稳讲台的前提下,应锻炼自己成为将来的名师。

(二)深入课堂观摩学习

《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只有多深入课堂听课,通过观摩,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看清自己的不足。《基础》课教学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基于地域上的差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优秀的教学视频资料,通过观看分析,学习其课堂统筹教学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三)积极探索新方法

在《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导致教学效能低下。教师如何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紧贴现实生活且启发性强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课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四、加强师生双向互动

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是增强学生学习参与性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基础》课教师若能在课堂内、外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必然能使课堂气氛更融洽。

(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

课堂内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师提问、教师讲解、回答学生问题三个方面。当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时,教师均宜先予以接受,然后,将问题重复一遍,以表示重视。当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回答正确与否,原则上应对其敢于回答的行为给予赞许,再进行讲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二)课堂外的师生互动

“处理好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4]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课堂外的师生互动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可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组织的活动中来,例如素质拓展、调研等。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若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热情,必定会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更利于《基础》课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3]张积家.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2,6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2,514.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0.

上一篇:基于学科品牌活动的大学生学术型社团创新探析 下一篇: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