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创意产业立法比较

时间:2022-08-05 10:52:42

中韩创意产业立法比较

提要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软实力”的基础与路径。面对每天以5%的速度增长的创意产业,以邻国韩国为例,通过对两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立法对比,试图寻找出适合中国的创意文化产业法。

一、中韩创意产业立法比较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头脑产业法制至关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如何保护创意,创意产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则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如对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

(一)创意产业立法在韩国。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立法工作,政府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关创意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文化产业的定义,规定了文化产业的内容、文化内容流通定义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义务,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如制定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新增了消费者保护规定,并将创意产业振兴基金废除,转为中小企业投入基金的创意产业特别账目等有关投资规定的修改。为了使音乐/录像制品、游戏产业得到更好地规制与振兴,制定了《关于电影及录像制品振兴法律》。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近两年来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的内容达70%左右,这些都为韩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由此可见,自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伊始,韩国就将文化产业提到了全国发展战略的高度。为了促使韩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下去,韩国政府也着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案。韩国文化产业立法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政府重视,全社会形成共识。韩国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加强文化产业立法,理顺文化管理机制,依托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国家扶持政策整体实效得到最大的发挥。

2、设立专门产业促进机构。韩国从中央到地方,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振兴局”,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文化内容产业的发展。

(二)创意产业立法在中国。虽然中国的创意产业蒸蒸日上,且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与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韩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我国创意产业政策法律尚未完成,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尚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出台了《教育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广告法》、《行政许可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娱乐场所保护条例》等一些与创意产业或者与文化方面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基本上涵盖了现行的文化产业领域,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的,与日益发展的创意产业很不相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颁布,虽然它在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则对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这些措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和制度上的根本问题,例如市场准入、投资主体多元化、行政垄断等问题。

1、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虽然在中国法制化进程中,知识产权法不断地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自我保护与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上差距明显。例如,在对上海创意企业员工采访的时候,有不到60%的被调查者在其创意的素材索取和作品创作、传播过程中考虑到尊重和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而实际进行过专利、已登记著作权检索,“合理使用他人左右并知名作者姓名、作品名称”等保护他人知识产权行为的则更少。

2、立法公众相对滞后。法律在制定之初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在中国,虽然文化立法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近几年相继颁布的《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制定颁布的,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需求。

3、执法力度不强。由于知识产权管理不善、执法人员队伍偏小、执法手段落后,从而影响了知识产权的宣传与普及,进而影响了知识产权案件的打击力度。

二、立法启示以及采取的措施

虽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刚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质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使得文化产业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发展模式,从而取得巨大发展。但是,通过对中韩两国发展创意产业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而这些都是亟待改变的状况。

(一)增强对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基础,知识产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创意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创意产业依赖的是人的创新与创造,其核心是人的“创意和智力成果”。而这个核心具有无形性,易于传播,不易控制的特点,由此衍生出来的知识产权问题必须由知识产权法律来进行保护。其次,创意产业的产品载体是数字信息产品,相比传统的生产制造与商业贸易产业,它更容易复制拷贝和模仿。而这种复制拷贝和模仿基本不需要任何成本,这就为侵权者留下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创意也是脑力劳动的一种,如果劳动者不能因为自己的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的话,那么劳动者也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们的创意产业也就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营造创意产业发展法律环境的关键。

1、增加公众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随着法制化进程的加深,近年来我国公众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在知识产权的认知度上还有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对于盗版产品、假冒商品仍存在大量的消费群体,对于盗版产品、假冒商品,很大一部分公众采取容忍、纵容的态度。比如,最近热销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畅销书籍在图书市场上不断出现盗版并且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巨大的利润使得盗版者不断以身试法,而低廉的价格又使得消费者不断购买,这种买卖双方市场就构成了今天盗版图书屡见不鲜的局面。

2、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虽然近些年来国家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整体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比如,汕头知名化妆品品牌“雅嘉”在香港遭抢注,此类事件随着汕头打造名牌的增加而在增加。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致使了侵权产品不断冲击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并最终导致“死亡”。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及时对新产品申请专利,对品牌申请知识产权备案,以防止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二)建立健全创意产业法律法规。目前,国内文化立法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包括了宪法、文化基本法、专门法、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层面,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近几年相继颁布的《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和各种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基本上使文化市场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由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专门针对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出现。

1、宏观上建立创意产业法。韩国政府于1999年首次制定了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定义,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中国则亟须建立一部有关创意产业的综合性指导法规,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2、微观上不断完善各部门法。虽然近几年来相继颁布的《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条例》、《演出市场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和各种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创意产业,但是各部法具体发条略显粗犷,有待完善。例如,2004年生效的《行政许可法》并没用将文化事业项纳入行政许可范围。又如,录音录像制作者只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权”等四项经济权利,但在德国却有更为广泛的保护,录制者可以与表演者一起分享播放录音、录像所带来的相关收益,从空白磁带和录像带所征收费用中分享一定的份额。

3、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由于创意产业是个特殊的产业,是基于创意思想并提供高附加值产品的新型行业,所以在产品的开发、生产中比较容易发生侵权行为,因此更要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将违法犯罪行为控制在萌芽阶段。

4、提高相关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对相关办案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来提高其专业素质,规范执法行为和执法过程,不断提高办案效率。

5、加大处罚力度。近年来出现的各类侵权盗版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侵犯了作者和出版商的合法权益。据不完全统计,正版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不足20%。面对日益猖獗、愈演愈烈的盗版市场,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不但对出售盗版者进行打击,对购买盗版者同样进行打击,借此打破盗版市场的买卖供求关系。(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上一篇:政府提供城市住宅保障的必要性 下一篇:劳动力产权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