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注重实效

时间:2022-08-05 10:16:27

摘要:信息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改变世界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的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良好的网络道德。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网络道德

信息技术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科技成果,但就是这一科技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条件,提升了通讯的时效与能力,还在此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此我们需要全面而正确的理解。如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信息技术》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变革,并与实践相结合,是值得深刻研究与探讨的一个问题,笔者就此问题将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归纳如下。

一、认识学情,制定措施。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小学与初中均有开设,但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可否认,个别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在本门课程上开设情况较好,学生也有上机实作安排。但大多数小学与初中,特别是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的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跟不上,师资力量缺乏等等因素的影响,开设该课程非常困难,基本上都处于停滞状态。而在高中学校课程设置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首先就要针对该实际情况,做出应对措施。同一班集体,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当中,少数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所掌握,但其余大部分学生认识较肤浅,甚至于只停留于电脑游戏的表面。

针对这一现实矛盾,既要遵照教材编排,又要照顾好少数对知识有所掌握的学生,更要对其余大部分学生传授好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需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多多开动脑筋,灵活多变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我在课程安排上,不完全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对知识进行传授,同时对教材内容大胆的进行取舍。如在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只讲了“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性价比”,而其它的则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来辅助完成。还有就是对少数熟悉计算机知识的学生的教学上,我给他们的上机实作任务比另外的学生所完成的内容更有难度,要求更高。另外,因为一节课的上机时间过于短暂,一个人要指导好五六十位学生操作,实在是力尤不及,让这些学生在完成上机任务的时候,指导其他同学完成上机实作,既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施展,又使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得到快乐。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理念。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很多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深处,认为这是“豆芽课”。同时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以“黑板+粉笔”模式进行,而在新课改下这种传统模式必须摒弃,广大教师更要掌握好新形式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最贴近新课改的基础学科,其新的教学模式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我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上,尽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适时穿插时下热门话题与新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趣味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在上机操作课程上,我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次上机课上,我先把要练的内容讲一遍,再让学生们上机操作,同时让熟悉操作的几个小组长督促与指导其他同学练习。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多接触因特网,在熟悉电脑操作的同时,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课堂上适时注意计算机网络道德的培养,使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提升。

三、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重视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学习,由于课时少,学习时间短,很难达到比较熟练应用的程度,更难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情感层面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各地区教师水平差异较大,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能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教师在继续学习中,要有意识的加强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强化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作为教师队伍中年轻的一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具备,所欠缺的是教学经验,教育理论实践的深入运用。自己利用工作之余,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将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以上观点,只是我自己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需要自己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继续教育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应用能力。才能使自己成为教师队伍中优秀的一员,无愧于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姚文忠主编《教师科学素养读本》,四川大学出版社。

3、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试论幼儿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下一篇:在化学教学中“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