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厚雄肆 纵逸奇宕

时间:2022-08-05 08:27:01

罗小平,别署安平居主人。1969年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后就读于陕西省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书法师从吴振锋先生。

作品曾获“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特等奖、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二等奖、《书法导报》创刊18周年全国书法精品展佳作奖、首届“羲之奖”全国书法大赛铜奖,入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展。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理事,《书法导报》“经典精临”、《书法报》“获奖作者创作谈”、《渭南日报》“文苑”栏目曾作专题、专版介绍。

《平复帖》传为晋代陆机所书,现藏故宫博物院。纵23.8厘米,横20.5厘米,九行,计重文八十四字,书于蚕茧纸上。此帖流传有绪,昔贤精魄长存于尺幅之中,为晋初开山第一祖墨,旷世之奇珍。墨痕多处脱落斑驳,更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增加了浑莽天真之趣。

感知《平复帖》:仅八十余字却令后世书家为之倾倒,高古简远的气息格调强烈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不可捉摸的云烟气象圣而不可知之,难以解说和模仿,神明境界,虚灵动荡,极富生命力。张丑评此帖谓“《平复帖》最奇古,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笔法圆劲,正如‘太羹玄酒,断非中古人所能下手’”。点线舒卷开合,急促凝重,如惊如醒,清音檀板,直入天籁。董其昌叹曰:“惜世无善摹者”。此帖何以能在古典法帖中闪烁着耀眼的光环?余以为皆因其在书法风格史上抹下了浓重的一笔。此帖是用秃笔浓墨写的草书,质朴散淡,古厚雄肆,风神飒爽。《宣和书谱》称其为章草,但与皇象的《急就篇》和索靖的《月仪章》有本质的不同,更与“二王”以来的今草迥异。与部分汉晋简牍相类,同卫“草稿体”相合,末笔多不作隶捺之势,纵引顺势而下,肯定有力,具有f崖错落的险势,磊落遒劲。比传统意义的章草更为流便,比今草古茂。显著特点在于扩张了章草的书写气韵,气脉畅通,使字势、形态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第三行末的三个字连写,在西晋之前的书作中是“越轨”行为,使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向前迈了可贵的一大步。姿态奇崛,“竦企鸟N,志在飞移;狡鲁暴骇,将奔未驰”(崔瑶《草书势》)。

苍茫、纵逸是其独辟的灵境,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该帖的意境,化实为虚,使自由的心灵具体化,故而气韵生动,如睹挥运之时,气韵是映照意境的条件,“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荆浩语)。其意为把握精神实质,隐去笔迹,融入到情境中去,而产生风格。我欲将理性的分析化为感性的赏析,会发现许多新的表现元素,且具开启作用。《平复帖》将呈现取之不尽的美学蕴涵。

章法行气

《弘一大师格言别录》云:“章法五十分,字法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书法创作以百分计,字法只有三十五分,而章法却占着极重的分量。初学书者,目光极易囿于笔画的一招一式,长期临习,能把单字练成“强兵”,没有高明的“统帅”,未必能打胜仗。《笔阵图》能告诉我们一些消息。临池学书,章法最易忽略,且初习不易掌握,多临,并多参考优秀作品,自可领会。

章法中的疏密关系,因字法、笔法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虚实变化(内扌厌 ,外拓),如黄庭坚的疏朗、徐渭的茂密。《平复帖》呈准斗方形状,字距紧凑,行距疏阔,每行轴线的不同摆动变化,摇曳多姿,因摆动而产生张力。试析:首行呈“C”形,如被拉之弓,弹力十足。第三行呈反“S”形,不赘举。气势大未必篇幅大,此中之妙当细察之。

字法点画

该帖字法与《急就篇》、《月仪章》颇不相同,字势总体拉长,多为上窄下宽,向右上斜状,险而能稳,并有擒纵关系,与西晋之前的章草、汉简古体草法相比更为丰富多变。将草书形态从物象中抽离出来而赋予了动态美,如华人德所言:“关键是引而不发,似断还连,静中寓动,蓄而后泄。”“字要妙而有好,势奇绮而驰”(杨泉《草书赋》),此帖尽观奇逸之势矣。

1.点:帖中之点,形态各异。a.露锋重按者:“彦”字末点,“虑”字上点。b.悬藏轻提:“病”字上点,“N”字起笔点。c.以点代横:“平”字起笔。d.以点代竖:“男”字起笔。形状有三角形、长方形,“荣”字末两点。笔断意连,势态飞扬。“草以点画为性情”(孙过庭)。点在草书作品中最能表达性情,表现字的动感,虚灵动荡。写法不可简单化,要有提按动作,方可入木三分,能站得住。“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孙过庭)。

2.横:多短促,有俯仰变化之势及篆隶的绞转之法。像袁昂所说的“疾闪飞动之势”。笔画中实有力,火箸画灰,骨力内含。上仰横:“失”字横画,“来”字横画,“N”字右部起笔等。下俯横:“西”字起笔,“威”字起笔等,变化多端。

3.竖:多呈向左背的弧形,衅扭而下,中段丰实,笔画挺锐,锋芒毕露。可谓以“筋”胜之典范。古人常以筋骨论书之优劣。筋胜之书含蓄,难度大;骨胜之书次之;肉书又次之。曹魏刘邵《人物志》云,“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怯之勇在于筋”。此论对于我们感悟书法艺术的“筋”、“骨”大有意义。

4.侧锋:西晋前的篆、隶、草书,多为中锋,朴厚雄强,书法史的变化也是由“单一”向丰富的变化,大篆的质朴,小篆的“一笔书”。汉隶提按的发力节奏,行草尽变化之能事。米元章的“八面出锋,势如破竹”,侧锋的运用,实乃《平复帖》占先,丰富了笔法的表现性及所传达的美感。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实则精力弥满。《平复帖》能在雄浑之中透出“由道反气”,“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由虚入浑,似于大量侧锋的运用。

如第二行第2、第3、第5字的横弯,因侧锋而出现“贼毫”;第四行第3字“杨”字的外框;第五行第1字“临”字左部;第六行第9字“思”字第一、二笔;第九行第2字“不”字末笔等。大量的侧锋于充实中透出空灵之气。灵气的往来使笔墨呈现灵魂的生命诞生美感。“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司空图《诗品》)。临习中,当细品之。

墨法

古人观字,举于空中以日映之,笔画中有一黑道,如圆柱有立体感。书法借鉴绘画的墨分五彩,董其昌、王铎将其发挥到极致。墨色的浓淡变化可表达线律内部的生命变化及核心的真实,流淌着音乐感,即气韵生动,可谓顾恺之论画所言的“迁想妙得”的注脚。

此帖的墨色变化不及王铎那么夸张、强烈,但不是没有,且能惜墨如金。如第一次用墨从首行一直写到第三行末,笔中无墨不能再继续书写为止,产生极强的节奏感。骨法用笔,整篇枯润相杂,如春之润,或干裂秋风,一派天机。笔墨在纸上留下飞白,“丝毫根根可数”。这样生动的笔墨风采在刻本里荡然不存,呈现出寓柔为刚的力感。增强真实性,体现用笔的节奏感,拉近了近千年的时空距离,似闻到了淡淡的墨香。西方有美学家认为: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或说形象思维。它概括了艺术的创造性。

释文

因年代久远,纸的折纹处(第三行)墨色严重脱落,当时的习惯写法及草法的流变给今人的释读带来极大的困难。张丑《真晋斋记》中只释读了“嬴难平复病虑观自躯体闵荣寇乱”十四字。启功先生也曾释过十四字以外的一些字,但仍不尽准确。个别字有较大的争议。如第二行第1字释属、居,第一行第2字释得、初,第二行末字释承、年等。对待此类字不依权威,查找工具书,比较该字经典法帖的正体草法。临习中尽力尊重原作,体会笔势的微妙变化,对有争议的草法,创作中不可照搬,如第六行第7字释美、盖,下部的“大”或“皿”须交代清楚。

《平复帖》风格之社会、心理因果

任何艺术的创新,都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即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力、艺术形态均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反映。五十二年的西晋是旧道崩溃的时代。政权的频繁更迭、分裂,约束力相对松弛,西晋名士咏叹人生苦短、易老、生离死别、功业难建、欢乐即逝的种种心态,如履薄冰的人生无奈,加之“玄学”的兴盛,对人生、社会作出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理性阐释,在中国思想史、艺术史上写下了精彩斑斓的篇章。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从人文的视角读出了思想的自由和开放,人的觉醒和浪漫。此帖仅寥寥八行半,感觉却洋洋洒洒,如天垂之象,用笔墨形态诠释了高度的思想自由。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会对我们的世界观、审美观、精神理想追求形成深远的影响,使我们能追寻魏晋核心。书法并非徒是情感,只有有了文化的承传与积淀,才能有历史的厚度。

临摹与创作

临摹有实临、背临、意临等,实乃临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他人之述备矣,此不赘述。由意临如何走向创作,野逸之趣端赖于传统法帖的通会,即风格的寻绎。对法帖资源的合理配置,应强化以下几点:1.笔法的变化:方圆、粗细、长短、枯润等;2.字法:增强或削弱字的大小关系及字的内白;3.章法:强化整体的疏密关系、节奏、字组关系;4.书写的时间性:即速度,快与慢的转折往复。首先,风格寻绎中,有“玩”的平常心态,取消对经典法帖的敬畏心理。对以上几点做情感的诠释。其次,注重读帖,神采、气韵在读帖时更能心领神会。

因《平复帖》字数太少,创作长文把握其风格基调较难,可借鉴简类草书、章草补之,形成较为统一的基调。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字类创作,基本是没有个性的照本宣科;第二阶段:临创结合,注重章法的完整性,没有明显的失误;第三阶段:融会贯通,突出个性,重于情感的表现,进入完全自由的书写状态。

以上就《平复帖》作粗浅的解析,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深感自身语言的贫乏,难发九牛之一毛。理之于书,如水中之盐,但有咸味,难述其迹象也。

上一篇:造境书法三昧 下一篇:苏轼《论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