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的西关

时间:2022-08-05 07:53:27

旧广州西关一带富者(商贾)多,东山一带贵者(官宦)多。这西关女子似乎确实比东山女子多点儿故事。

广州市荔湾区的老城区,俗称西关。旧广州西关一带富者(商贾)多,东山一带贵者(官宦)多。这西关女子似乎确实比东山女子多点儿故事: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蜚声遐迩,区梦觉解放后担任广东省委领导,还有女英雄向秀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在西关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独特的西关文化。比起广州许多地方,西关并不十分古老,然而人们说,西关是广州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广州最有“广味儿”的地方;西关也许并不轰轰烈烈,然而人们说,西关更是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地方。

西关有一条古老又现代的商业街,被老广州爱称为上下九、第十甫,长1207米。路两边店铺林立,被誉为西关商廊。然而,有谁知道,在1000多年前,这里竟是珠江古岸,今下九路附近曾设有绣衣码头。在古代,印度高僧达摩曾在此传教。清代,这里形成了外贸中心,后逐渐繁华,一时间衣食住行尽显特色。人说,下九路是地地道道的扮靓街,而第十甫则以食肆居多,有“百步必有小食”之说。“莲蓉第一家”的“莲香楼”、百年老字号“陶陶居”、享誉港澳的“趣香饼家”、大排档上的粥粉面、各种口味的甜品点心冷饮。真是“风味在西关”了。

入夜,两关上下九、第十甫这条步行街上,游客如潮,那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灯饰,那艳丽夺目、透亮的大红灯笼,那簇拥在鲜花丛中、装有玻璃幕墙的酒楼商厦,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西关市井风情画。在这条街上,有广州特有的“骑楼”――在楼房前跨入行道而建,靠马路边相互联结而成的步行长廊,特别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构成了广州城独特的建筑景观。行人在此逛街,下雨不用伞,暑天无日晒。

西关大屋是清末广州富户在广州城西兴建的住房形式,是岭南传统民间建筑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在广州西关角一带最多。东起文昌桥、大观桥,两至浮塘、昌华园一带,形成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

西关大屋,三开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由南而北,按大户人家生活方式而展开为多个单元。大屋的门廊前,为一、二级石阶,门前的凹人部分,可站立人避雨。门框以化岗石板建构,内镶术框,用以装上趟栊。这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坚硬的圆木条构成,一般用圆木条13或15条,大户人家用17条。旧称为笼门,横向开合,故名趟栊。外边又设矮门一道,称为脚门,既可遮掩视线,又可通风,还可防范外人冲入,这就是趟栊和脚门的功用。它们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产生的建筑构件。

走进一条条曲折、狭窄的麻石小巷,在一幢看上去有上百年历史的西关旧屋前驻足。这里已变得十分衰败,古老而又沉重的木趟栊要一点点费力地移开,那扇足有半尺厚的大木门甚至比防盗门还保险。庭院深深,三间两廊式的民居显得十分拥挤,那些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朝代的旧红木家具,还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大屋门口,一位剪男仔头的玲珑少女,一边甩着小花伞上的水珠,一边用白话朝我喊着:“阿姨呀,雷温宾郭(你找谁)呀?”倏地,我脑海中闪过另一位少女的形象:穿着碎花白夏布短衫、白夏布宽腿长裤、绿油木屐,拖一条长辫的区桃。踏着清脆的步子,走进西关大屋,说不尽南围女子的幽静秀气,这是小说《三家巷》的女主人公。《三家巷》故事的背景地是广州的西关,在那个年代,这咀还是河涌网脉纵横交错,“一湾绿水对城东,棹歌添得荔枝红”的景象。夏令时节,游人如鲫,从荔湾漫延至沙面及白鹅潭的水面上。唱着“成水歌”的艇妹,悠然划着紫洞艇,小花晰吨m阪,将热气腾腾的艇仔粥和炒田螺送到游客手中。管弦声,叫卖声,嬉笑声交织一片。也正因为两关地价较平,吸引了诸多富户筑豪屋于此,使得商铺连绵,成为旺地。

西关,遍布着多少诱人的去处,留下了多少诱人的风采。两来初地,五百罗汉;荔枝湾,椿树头;酸枝街,玉器墟;名伶,花艇;西关大屋,趟栊门……假如没有了这充满怀旧情调的种种,广州城就会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上一篇:善解人意的游记 下一篇:非洲高原水乡乌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