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教学的会计本科教育方法改革

时间:2022-08-05 07:19:21

基于案例教学的会计本科教育方法改革

摘要:本文就新的经济环境对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会计教学方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应推行“探究一互动”会计教学模式,指出案例教学是推动其顺利开展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与教学目标、会计理论、现时经济活动和国际会计案例相结合的原则。在论述案例教学基本步骤的基础上,分析了会计学科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教育 案例教学 探究 互动

一、引言

会计是一门适应性很强的学科,存在和发展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职业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职业化基本形成,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实施对会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先进的会计理念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在这种新形势下,在会计教学中应更多的应用研究性教学手段。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程中的疑难问题,从而发掘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集体协作能力、收集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等。本文将重点就案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具体探讨。

二、会计改革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会计改革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影响 目前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多数定位在“专才教育”,即“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很容易造成会计教育中只重视技能的培训而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从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下降的状况,也可以显示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缺乏。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会计技能可能还未出校门就已经落后淘汰。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其中之一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不能理解会计新准则、新制度,无法将其正确贯彻到位,难以满足新准则的要求。由于会计职业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因此,会计教育应该以会计职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培养为主要任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确立会计教育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将其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执业界做准备,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身从事学习。”会计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会计职业界服务的,会计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会计职业素质应包括:沟通能力。即会计人员必须能够通过有效地倾听获取信息,能够通过人工和电子的途径查找并组织信息,能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书面或口头的表达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智力才能。即会计执业者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人员必须能对他人施加影响,能组织并委托任务,忍让并解决矛盾。此外,还要同上司、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和个人打交道;职业道德。会计工作是与钱打交道的工作,其特殊性及敏感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高度的理性和自制力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在从业中就难免出现舞弊;知识技能。会计职业界要求执业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会计改革对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做了较大的改变,其对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1)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以及较强的判断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企业经营成果判断的重点由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转移。因为不符合交易观念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入了利润表,单一的收入费用观念宣告结束,我国会计开始进入收人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并存的时代。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是与不确定的经济环境相关的,会计标准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2)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相对于会计制度模式,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模糊,只提供判断标准,会计标准最终解释权向会计人员转移,如何判断则要靠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把握。所以,会计准则的最终解释权实质上掌握在会计人员的手里,会计人员拥有对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权。会计职业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职业性不断增强。(3)会计人员道德决策能力要求提高。新会计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职业天然存在利益冲突,极易诱发道德风险。所以,会计人员必须要有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水准。(4)会计人员沟通能力要求提高。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技术的复杂程度提高,大多数经理人员很难透彻地理解具体的会计选择所能产生的经济后果,需要由会计人员予以必要的风险警示和道德提示。会计要辅助管理决策,需要把自己的财务意图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企业管理当局,而且还要制止和纠正管理当局不正当的财务行为,需要获得管理当局的理解和接受。会计人员的一些管理意见和建议,也需要与管理当局交流。为了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和会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高等会计教育要秉持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首要素质是创新能力,包括广博的知识、职业判断能力、对信息的评估分析能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复制储存现有的会计知识,应树立创新精神,多发现、多思考、多研究。

三、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一)会计教学弊端及改革目标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方法单一,仍然是以“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为主,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唯一正确答案”的记忆性问题和选择题代替了分析性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会误导学生认为:“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而不是和人打交道”,“每一个问题都有唯一正确答案”。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将出现更多不确定因素,更多地需要职业判断。因此,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必需的思路和技巧。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笔者认为,会计教学方式要建立“探究―互动”教学模式。“探究―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由“学习者”向“探究者”转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会计教学的“探究一互动”模式中,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特征迎合了学科的特点,是有效的手段或载体,通过团体合作、讨论和争鸣来完成,可以很好的达到“探究―互动”教学的目的。

(二)会计学科的特点需要案例教学 会计学科的特点使案例教学成为会计教育有效的手段或载体。(1)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知识的交叉性。会计学科的内涵丰富,主要涉及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受到会计标准的制约,其内容往往是多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不少学生在学习时有畏惧心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关注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如股权改革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2)内容体系的动态性和研究性。会计学科的内容受到经济发展变革的影响。变动性强而且变化频繁,随时产生的特殊业务或新型经济业务,决定了其内容体系上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研究过程。案例教学通过探讨和争议,可以达到研究的目的。(3)运用上的实践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涵盖了企业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业务,但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只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无法将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搬到课堂教学中。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课程实训,但实训教学方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胜任一般企业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缺少会计环境,很少涉及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处理复杂交易或事项的能力和在不确定性条件下进行会计判断的能力,也无法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而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弥补这一缺憾。

(三)案例教学是推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案例教学通过下述方式可以推动“探究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发展。(1)信息积累。案例分析要求一定的信息积累,信息积累是“探究―互动”教学的基础。在课前学生需要收集与案例有关的背景资料等相关信息,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小组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小组范围内的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探究―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其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讨论与争鸣。案例教学的讨论与争鸣,营造了“探究―互动”教学的氛围。案例讨论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及主观能动性。质疑和争议可以将“探究―互动”的教学推向高潮,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事物,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这也是高级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3)案例差异性。案例差异性满足个性化学习及发展需求,促进了“探究一互动”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性,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并努力为之创造条件。教师可以通过精品课程或网络资源,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课外开展较深层次的专题研究,或吸收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开发及编写中,使这部分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骨干力量,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互动”型教学中。(4)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激励“探究―互动”教学的发展。案例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应和“探究―互动”教学的目标相协调,体现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可以设立案例分析类试题,以客观评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探究―互动”教学的评价机制。

(四)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现阶段大部分会计学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功底虽然深厚,但实践能力非常缺乏,这是会计教学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案例研究能促进教师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中,在社会实践如校外实习基地等,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和整理,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教师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会使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财务会计的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教学效果更好。

四、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设计及实施

(一)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会计学科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和设计案例应结合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合理设计案例,尽可能分层次设计一些习题类、专业案例和综合案例等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如针对某一问题设计的案例,应删除其中的复杂关系。(2)与相关会计理论相结合,反映学科发展前沿。鉴于会计学科的特点,该课程选择案例的内容应是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实际经济生活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实例,每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都应该融会了所学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或者明确地指出会计案例剖析所运用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同时,案例内容是开放性的,案例讨论一般应涉及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编写较高理论水平的分析报告。(3)与现时经济活动相结合,反映会计改革与实践成果。本课程的内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动态发展,这一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内容要根据会计环境、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以及会计改革成果及时进行调整。案例要有一定的情节,其引发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或关心的。案例讨论的问题也是实践上需要解决的,以此来最终体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提高教学效果。(4)与国际会计案例相融合,反映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会计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有许多与国际资本市场相关,所以案例教学的内容应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洋为中用的方针。选择案例应以我国经济业务、事例为主,体现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特点。但同时,基于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原则,可以适当选择国际资本市场的案例,开阔学生视野,正确对待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二)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的步骤 Eisenhardt(1991)将案例研究分成以下步骤:启动、案例选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假说修改、与已有文献的比较分析、结论。对于会计学本科学生而言,案例教学组织主要有以下步骤:(I)理论、案例材料、问题的准备工作。理论准备包括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财务会计某个专题的理论和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国际国内会计准则、相关法规等。案例材料的准备主要指教师提供案例线索和部分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调查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其“挑战性”、“开放性”和“递进性”,真正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2)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由每个小组利用课下时间自由安排的,根据教师事先准备的基本问题,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观点、相互辩论,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最后整理出本小组的意见和结论,准备好课堂讨论的提纲或多媒体案例结论材料。(3)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自由地表达见解,可以遵循“头脑风暴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小组代表用最简洁、最精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要点表达出来,并互相交流。最后,每小组独立完成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研讨总结,教师小结。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性主体。承担着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学生见解进行归纳的角色。在总结环节。

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提炼,上升到一般假说或理论,并进行实证性的简要分析或指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案例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形成对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

五、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理念“研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有许多优势,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这两种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要找回其在会计教学中的位置,要具体分析会计案例,学生必须要对重要的概念、原理从理论上加以清晰而透彻的阐述,对相关理论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应与其他教学法并存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并不能解决财务会计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案例教学也有缺陷,它难以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知识,并且这种对话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只适用于思维敏捷和口才较好的部分学生。在教学中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探究―互动”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素质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时代性的基本素质,二是适应时代变化的终身学习、信息化、研究性教学的能力。“探究―互动”的案例教学对会计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考验和挑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务中很多案例,尤其是那些来自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复杂案例,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否则,教师很难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也难以开发出具有代表性、启示性的经典案例。这就要求学校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多派教师到企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和调研,多开展产学研研讨会等,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熟悉有关的经济法规,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证券、税收、外汇等相关知识。能够应对学生多角度提问的挑战。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在“探究―开发”的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传授功能在淡化,但调研开发、收集信息、探索研究、因势利导、促进互动、评价激励等任务将显著加强。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间组织互动交流,引导质疑争论;课外指导深入研究,撰写报告:课后完善考核评价,开发更新案例。这都要求教师加强组织能力的提高,使案例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作用。

上一篇: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下一篇:企业品牌价值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