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时间:2022-08-05 07:14:07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中空螺钉

作者单位:454650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骨科

自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期间使用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7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2例,平均年龄51岁,女41例,平均年龄56岁,患者年龄为20~76岁,平均年龄53岁;20~60岁45例,60岁以上28例。致伤原因:行走摔倒32例,骑自行车摔伤17例,车祸伤12例,坠落伤10例,其他2例。骨折类型(Garden分型):Ⅰ型8例,Ⅱ型26例,Ⅲ型23例,Ⅳ型16例。按位置分:头下型31例,头颈型29例,基底型13例。受伤后当天手术21例,1周以内手术48例,1周后手术4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仰卧骨科手术牵引床上,常规消毒铺巾,C-arm监视下行复位,良好后,于股骨外侧大转子下方斜向股骨颈,依次置入3枚导针,再次C-arm透视骨折复位良好,导针位置满意后,作针尾部皮肤小切口,分别钻孔、攻丝,按测量距离拧入适当长度的空心加压螺钉,冲洗并各作一针缝合,手术时间20~50 min。术后第2天练习起坐,并逐步进行肢体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1周左右扶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活动,3~6个月根据X线复查情况开始部分负重。

2 结果

本组73例中1例术后3周因下肢深静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死亡,余均获随访。参照沈侠等[1]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评定标准,经过1~5年,平均2.8年的随访,其结果优45例,占61.2%;良18例,占24%;差10例,占13.9%;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占10.9%;骨不连3例,占4%。

3 讨论

3.1 手术适应证 本组GardenⅡ~Ⅳ型65例,优良率达82%,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大部分患者3个月后逐步恢复负重活动,术后半年完全负重。X线显示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物均满意。较前些年选择的鳞纹钉、骨圆针等方式未发现螺钉松动,甚至“游走”现象。因此该术式固定效果确切,不仅适应于GardenⅠ-Ⅱ型,也适应于GardenⅢ-Ⅳ型,即该年龄段患有发生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应首选空心螺钉治疗。

3.2 手术时机选择 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主要由残留圆韧带动脉,下干骺动脉及周围相连软组织和骨折断端的再生血管提供,股骨颈骨折发生后,由于骨折的移位造成未断裂的血管扭曲、受压或痉挛,使股骨头血液循环遭到严重损害,甚至丧失血运,进而造成骨细胞不可逆的损伤。而尽早地进行复位固定则可以最大限度上有效恢复股骨头血供为骨愈合创造最佳条件。另外,早期的固定避免了患肢进行骨牵引的必要性,同时固定后的肢体既减轻了疼痛,又方便了家属的护理,也避免了进一步的损伤。因此,提倡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应对股骨颈骨折采取急诊手术治疗。

3.3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的优点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法很多,常见的如三刃钉,其为单轴植入股骨颈轴中心,故抗应力能力较差,易发生骨折再移位且断端及加压作用。另外针较粗,需强力冲击固定,对股骨头颈产生一定的冲击损害,破坏头颈血运,易发生不愈合及坏死。单极加压螺钉虽然对骨折端有一定加压作用,但抗旋转能力较差。斯氏针内固定能组成一个空间三角形结构,有较强抗旋转作用,且直径小,对股骨头损伤小,但有松动及“游走”的危险并最终导致治疗失败。而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属多钉内固定,可对复位后的骨折端进行有效加压,而螺钉在股骨颈内三角形分布的可与骨组织结构共同构成一立体的“檩架”构型,符合生物力学原则,有较高的抗剪、抗弯、抗扭转力;同时螺钉直径较小,对股骨头损伤小,钉帽外露较短,应用器械简单,操作容易,手术时间短暂,术后切口无不适感,不需特殊护理,同时患者能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了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侠,沈建中,等.中华骨科杂志,1995,15(3):139-141.

上一篇:慢性假性肠梗阻6例临床及X线分析 下一篇:再谈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