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探讨

时间:2022-08-05 05:45:43

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探讨

【摘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应用类型的一种,可以为企业生产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阐述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概念的基础上,对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协议展开了探讨,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物联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 技术协议

引言:以物联网为基础,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在交通管理、环境定位和事故定位等多个领域,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都得到了应用。因此,有必要对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技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从而更好的进行该种网络的有效运用。

一、物联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利用识别技术、感知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物联网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感知网络,可以利用传感器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然后利用无线网络实现信息传输。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需要进行高性能的系统平台的配备,以便使网络安全能够得到保障[1]。所以,物联网的出现虽然能够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但是借助无线传感器网络才能够使人们安全进行信息交流。

二、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2.1网络通信协议

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网络协议的规定,才能够确保网络通信的正常进行。在缺乏统一的网络通信协议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网络信息传输受阻。所以,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首先需要对网络通信协议进行有效规定,以便确保网络通信的正常进行。为此,需要以TCP和IP协议为网络基础协议,从而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传输提供便利。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还要利用路由进行协议的传输。考虑到协议传输将产生节点消耗的问题,还要使用路由协议进行每个节点的有效利用,从而使网络性能得到提高。此外,在物联网中,信息处理是重要的网络工具。同时,数据处理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所以还需要同时满足两个网络的数据处理需求[2]。因此,在处理数控信息时,需要对网络协议和路由协议进行有效规定。

2.2网络拓扑控制

在连接网络传输设备时,需要进行网络的物理布局,以便使网络结构中的点与点按照一定顺序连接。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还要确保网络拓扑能过满足网络运行需求,并且可以利用节点消除冗余网络线路,继而使网络信息传输效率得到保证。所以,还需对网络拓扑进行控制,以便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而由于该网络的节点具有一对一和一对多的特点,所以可以利用传感器节点进行节点控制。而采取这种控制方式,能够形成层次型拓扑结构,继而使网络传输功率得到提高。

2.3网络安全技术

就目前来看,网络安全问题是人们利用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流时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旦重要的信息被恶意窃取,就容易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了网络加密技术,可以使网络信息传输安全得到保障。此外,在无线传感器进行网络信息传输时,其本身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安全机制。而通过应用信息加密处理、水印技术和消息认证技术等多种安全技术,则能够使信息的完整性得到保证。

2.4网络定位技术

利用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能够对用户某一目标的位置进行通知请求,从而使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使用GPS技术,可以实现目标位置的精准定位。但就目前来看,只有拥有专门客户端的少数用户才能使用该技术。而不同于传统定位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成本较低,并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在该网络中,可以利用测距定位算法和非测距定位算法进行目标位置定位,从而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目标物。其中,测距定位算法精度较高,但是成本相对较大。而非测距定位算法成本较低,但精确度也较低。

2.5数据融合技术

作为功能性较强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不仅需要完成数据传输,同时也需要进行数据的融合、压缩和控制。而通过节点配置,可以使网络能量和宽带等资源得到有效分配,从而为数据融合提供更多的保障。在物联网中,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对不同应用场景和控制对象的不同节点的传输数据进行融合,以以便使数据满足网络运行要求。而利用节点对数据进行融合,并且将多余信息删除,则能够使数据传输的通畅性得到提高。

结论:总而言之,在物联网中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可以为物联网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相信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将能在物联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在确保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的同时,提高物联网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 考 文 献

[1]杨海澜.基于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安全可靠性分析[J].物流技术,2015,03:294-296.

[2]杨菲,陈益能,丁德红.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异构组网技术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87-91.

上一篇:关于行政软交换系统安全可靠性的研究 下一篇:电子式互感器中数字同步和数字通信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