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时间:2022-08-05 04:59:18

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既是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所迫,又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出现,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如今,高科技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以及不断发展学习的能力,因而素质教育的重点也就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人类在主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人口巨增、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破坏等后果,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研究领域的主题。因此,从生物角度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也是刻不容缓。

1.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所以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生物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使生物知识与环境知识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环境教育。例如:结合《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不仅要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还要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使人类和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且还应进一步引申到植物的其他作用(减少噪音,保持水土等)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在讲《细胞的癌变》时可以结合引起细胞癌变的物理致癌因子中的紫外线,将有关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以及如何减少这些污染的内容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这一章节中,可联系因大气污染或水污染等外界因素引起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畸形儿的产生等等,并且又可联系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短缺(可联系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过分采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去平衡的问题加以阐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生育观。再如在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这类课涉及的环境内容比较多,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素材。当学生懂得森林的过量开采,草场的过度放牧,野生经济动植物的乱捕滥采,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当懂得环境与我们个人也息息相关的时候,学生就会明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健康。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保护、爱护环境。

2.结合生物实验,开展环境教育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离不开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开展与环境相关的课外实验。如讲解《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可以进行生态瓶的制作,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认识。再如在学生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人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组织科普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环境题材,教师应及时搜集与生物和环境有关的资料,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样做,可使学生真正感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真正感到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不宜由教师单纯说教,可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学生的直接参与必定使其获益匪浅。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及我国有关环境政策和法规等。并且在这样的日子开展环境知识讲座或者组织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活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环境知识,同时影响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观的发展。

4.开展多种活动,落实环境教育

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宣传教育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涉及了相当多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问题,例如,充分利用能源、节水、节电、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弃物污染、防止室内空气污染、分类处理垃圾等。可以在宿舍楼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在校园里设置分类回收垃圾桶。教师在生物课上组织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利用假日到公共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环境的净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假期都有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如《水污染状况调查》、《县城路面及广场垃圾桶设置状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落实环境保护行动。如果每一位中学生都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我们的环境状况就会逐渐得到改善。

总之,通过介绍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学生心中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同时对成就感到自豪,看到希望。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到治理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了学生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是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全民的重要任务。为了孩子。为了地球,为了未来,请每一位教师主动担负起环境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上一篇:谈谈如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下一篇:校本教研“三位一体”整合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