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道短 第11期

时间:2022-08-05 03:53:06

治一治“提笔忘字症” 秦殿杰

与新闻界几位朋友一起聊天,谈到一个共同话题――都犯有“提笔忘字症”,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老张说:有一回写到“打喷嚏”,那个“嚏”字只记得是口字旁,右边怎么写?全忘记了。小李说:遇到一句俗话“狗撵鸭子呱呱叫”,“撵”字怎么写?只会写“提手边”、右边有个“车”,上边那两个“夫”字,全然忘记了;老王接着说:一次写两个成语,一是“踯躅不前”,只知道是“足”字旁,右边的字形全忘记了,只好用别字“知株”代替;另一个是“欣喜若狂”,“欣”字的写法没记住,错成了“心喜若狂”。小李还说,一次稿中写了简单的一句话:“用凸了的铅笔头”,审稿人说“凸”字错了,但正确的怎么写我却忘记了,最后才弄明白应当写成“秃”字。

造成“忘字症”的原因,主要是经常使用电脑,形成依赖性,很少提笔写字了。久而久之,只知道发音,’忘记了字形与笔画结构。“提笔忘字症”不可小视,不仅影响与读者的交流,更严重的是会给稿件埋下隐患,一旦“地雷”爆炸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报道事故。

医治“提笔忘字症”并不难,只要思想重视,肯下功夫留意练习,遇到不会写的字、难字,一定去查字典、辞海等工具书,一个字写上三五遍必定会记住的。克服“提笔忘字症”这是万万轻视不得、麻痹不得的。

预测性报道应留有余地 杨栩

10月5日凌晨,美国苹果公司正式新款iPhone智能手机。但并不是iPhone5,而是iPhone4S。然而,由于已经过了一般报纸的截稿时间,有多家报纸的头版标题都是《iPhone5今晨》。当然,也有一些报纸的头版头条却以《不是5,是4s》为题。显然,夜班中心肯定深夜等候会直播才最终新闻。所以“截稿时间太早”的说法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我以为,这种情况确实归咎于抢发过急导致处境尴尬。因为此前传言iPhone5出现的可能性很大,许多纸媒想在当日首发这条新闻而处理不当。

其实,同日一些媒体截稿时间也较早,但因为措辞比较到位,就没有导致乌龙发生。如《华西都市报》在头版以《新一代iPhone今晨》为题报道,就相对谨慎。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涉及预测性报道时要留有余地,因为还不是既成事实,因此口气太满,容易授人以柄,以产生误导欺骗受众之嫌。

“特别的风景”误导读者 方一凡

某报刊登了《秋日江中钓者云集》的图片新闻。在两副图片中,或是钓者坐在露出江面的10多个沙堆上。任凭大风溅起的浪花打在身上,兴趣丝毫不减;或在江中浮桥上垂钓,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赞许、肯定的味道。

其实,这两种垂钓方式均存在安全隐患。万一沙堆塌陷,或是不慎从浮桥上掉落江中,垂钓者有生命危险。据我所知,出于安全起见,浮桥管理方对在浮桥上垂钓的行为并不允许,但有些人不听劝阻,我行我素。记者在拍摄照片时,事先没有了解清楚这种行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也没有考虑到安全问题,就以“秋日体闲”为主题,结果“唱”错了调,容易误导读者。所以,对上述垂钓行为,不应持肯定态度,而应进行善意的批评和提醒。

法制报道要合理 王立新

法制报道中不符合法制基本原则、基本理念,也就是不符合法理的情况,时有所见。

一篇刑事案件的侦破报道开头写道:“律师在看到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后,当庭怒斥:铁证如山,你还不低头认罪。口口声声叫屈的犯罪嫌疑人立刻哑口无言。这是近日发生在xx法院庭审中的一幕。”我们应该知道,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是法律赋予被告人的权力,其目的是保证在庭审过程中,诉讼双方力量的均衡,从而保证法律能得以正确、公正的实施。在刑事隶件的庭审中,律师的职责是依据法律和事实为被告做无罪或罪轻的辩护。律师当庭怒斥自己的委托人,要其低头认罪,显然是混淆了自己与刑事案件公诉人或自诉人的角色,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新闻报道不应该为这种行为张目。

法制报道肩负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理念,增强人们法制意识的重任。法制不仅要准确,还要“合理”,这是由法制报道的重要性、严肃性所决定的,两者缺一不可。

警惕“反面文章正面做” 孙连洲

一家地市晚报在接到读者投诉桌民营医院乱收费后,迅速派记者前往调查了解,在查实医院存在的种种问题后,随即在报纸上对医院违规行为曝光,批评文章的最后,记者还不忘写上一句“对该医院的违规行为,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更多线索,本报将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事隔两天,该报确实对此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但其内容却让读者倍感诧异,这篇文章以整版形式推出,内容是该医院医疗设备是多么先进,有多少个专家坐诊,收到了多少患者送的锦旗和感谢信以及精湛的医术、周到的服务等等,是完完全全的正面报道。这样的做法让读者大失所望。

这并不是孤例,一家电视台在接到观众实名举报某村干部在计划生育、农业补贴、土地补偿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后,派记者前往调查核实,经过了解,该村干部确实在上述方面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但最后报道出来的新闻却是《他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的正面报道。

为什么明明存在问题,最后出现在媒体上却是“表扬”?这样“反面文章正面做”到底是什么原因?有知情人透露。这是被报道对象从中“做了工作”的结果。

舆论监督不是目的,关键为了解决问题。同样,好的舆论监督绝不是针对一个问题一报了事,而是一查到底,最终弄个水落石出,给读者或观众有一个交代,采访有头有尾。而好的舆论监督行为更不会因为种种原因将黑的说成是白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什么方面,记者的道德底线在哪里?这都需要“真实”来说话。希望有关媒体在对这另类的“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运用上能够按照新闻规律操作,正确对待,严格把关,绝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丧失了“底线”,从而失去受众信任,那实在是划不来。

少些有害无益的播报 霍桂华

湖南省某电视台一个频道栏目播报了“吃玻璃的人”。6月17日,播出3分钟吃掉18个棕子,武汉大胃王分享9000元奖金。6月28日,报道湖北武汉一些人在比着看谁吃玉米棒多……

这些事情实在不值得报道,也不应该播报。吃玻璃的人并不是耍杂技,玩魔术,而是真的吃玻璃。这样报道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节目播报人虽然在播报时作了“切勿模仿”的说明,但有的受众,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是否真的会听进耳,不模仿呢?

另外,这些事情的报道意义何在?比如三分钟吃掉18个棕子,这与科学饮食完全背道而驰。吃玻璃很危险,暴饮暴食损害身体健康,这应该是众所周知。新闻工作者更应懂得这些常识,可为什么要编发这样的新闻?有害而无益!

上一篇:观点摘编 第11期 下一篇:福建报业“最后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