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道短 第5期

时间:2022-09-29 09:04:20

如此“炫富”的报道

《湖南日报》岳阳记者站霍桂华

3月21日,某都市报报道《浙江宁波一婚礼发200万元红包》:“来喝喜酒的人不但不用送礼金,每人还可领到一万元红包。有户人家去了12人喝喜酒,结果领回去12万元。”3月23日,湖南一电视频道播报,山西一煤矿老板斥资7000万元,在三亚为女儿举办婚礼,场面气氛热闹非常。

现在一些媒体经常播发这样的“炫富”报道。我认为,负面作用不可小视。

一是会引发一些人对现实社会不满;二是助长讲排场,摆阔气的奢侈之风;三是这会激起一些人向“钱”看,爱面子的不良风气。“炫富”报道不仅会危及社会稳定,而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悖正确舆论导向。

其实,媒体完全可以就相关人和事做出正确引导的好报道。比如,这些富人是怎么艰苦奋斗由穷变富的,或者是如何靠诚信辟开财路的。他们富起来后,又是怎样献爱心,助残济困的,等等。挖出有趣味性的细节,写出故事,这就既有可读性,又能为人们指方向,树信心,鼓斗志,给力量。不也能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

警惕,有些标题在夸大新闻发生地范围

浙江宁波镇海区新闻中心 张文波

看到3月25日央视4套《山东“狼患”8天7次伤人》这则新闻时,我虚惊了一场,山东有17个地市,莫非都有“狼患”?耐心看完,才发现“狼患”均发生在枣庄市。把发生在枣庄一地的事件,冠之以山东省,明显夸大了地域范围。

虚惊事小,由于媒体的误读误报,夸大新闻事件的地域要素,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黄小平博c-g:《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研究进展》中称,市民经常食用的生蚝中,铜元素和镉元素分别超标740倍和90倍。但在相关报道中,事发地域不断被夸大,“珠江污染严重生蚝铜超标740倍”“广东近海污染严重生蚝铜超标740倍”,最后直至“广东生蚝铜超标高达740倍”。而“铜超标”的范围扩至“广东”后,检验舍格的生蚝产品因此遭殃。因为流言,惠州、湛江、阳江等多地县市渔民养殖的生蚝大量滞销。素有“中国蚝乡”之称的阳西红光村生蚝日销量由30万斤降至10万斤左右,蚝农每天损失接近百万元人民币。

这并不是偶然事件,令人痛惜的“毒香蕉”“西瓜膨大剂”“避孕鳝鱼”等事件……无不是某些媒体未经核实,把发生在一时一地的单个偶然事件,炒作成跨区域的一种农作物或一个行业的共性事件,对读g-&造成误导,或造成恐慌,给相关行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虽然这些传言最终被证伪,但负面影响很难消除。因此,制作新闻标题要慎重处理地域要素,不可片面追求精炼或轰动效应而伤及新闻事实,真实准确这一准绳不可逾越。

慎用文言词

河南省信阳日报社 卢汴生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有些文言词,由于作者或编者没有弄清它们的含义和用法而被错用。现举几例如下:

弑。某报有篇报道的标题是“男子因琐事殴父弑弟”。其中的“弑”就用错了。“弑”有特定的含义,指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见《现代汉语词典》)。因此,这条标题中的“弑”应改为“杀”。

孤。某报有条标题是“七旬老妪拾荒养育仨孤孙”。报道说,一位老奶奶靠拾破烂养活三个孙子。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孙子既没有爹娘也没有爷爷。实际上“孤孙”这种称谓是生造的。汉语中只有“孤儿”“孤女”“孤老”,而没有“孤孙”。改正办法是把“孤孙”改成“孤儿”就行了。

其。这是一个常用的文言词。尤其是在法制报道中,“其”的使用频率很高。“其”相当于现代的汉语中的“他”“他们”“他的”“他们的”。“其”作人称代词用时不能作为句子的主语。但现在不少报道中常常让“其”作了句子的主语。如某报报道中有这样的句子:“2007年,其通过熟人介绍,与一名湖北籍女子登记结婚。”又如“据介绍,她是一名下岗工人,在附近一家酒店打工,其在下班途中不慎摔倒。”

这两个句子中的“其”都用错了,读起来十分别扭。改正办法是把第一个句子中的“其”改作“他”。第二句子中的“其”改作“她”,或者把“其”省略掉。

文言词错用的例子还有不少,不再赘述。避免错用文言词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遇到似懂非懂的文言词时,不可马马虎虎放它过去,一定要查查词典,真正弄清它的含义和用法。最好是能不用就不用。

人事变动“或”不得

广东珠江时报社 王茂浪

前段时间,全国各地选举、换届、人事变动在开展。不过,媒体对人事变动的报道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特别是“猜测性”的人事变动,既不权威,也影响媒体形象。

最近,广东某报开设的“人事厅”栏目就有一篇报道,标题是“苏某某或任禅城区长”,原文:“会议采取闭门的方式进行,记者未能进入会场。记者从数名在等候电梯的干部的交谈中得知了初评人选,选出的人选为现任顺德区副区长、经济促进局局长苏某某,而他若通过随后的民主测评,或将赴禅城区任区长。”

首先,报道的标题中就有个“或”字,这也就是告诉读者“某人有可能任这个区长也有可能不任这个区长”。这种报道有新闻价值吗?“或”的基本字义是“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它能用在很多规划的事情上,但绝不能用于政治、人事、经济数字、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上,

其次,“记者从数名在等候电梯的干部的交谈中得知了初评的人选”,更是直接反映了记者采写的作风,如果听了再去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核实一下,哪怕在报道中写写去核实的结果也可以。

人事安排“或”不得。

被“制造”出来的“话题”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吴治邦

4月11日,美国南加州大学校园附近发生一起枪击案,两名中国留学生被枪杀。这起案件如何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南加州校方或当地警方是否该承担相应责任……都是受众所关心的。

可是就在警方尚未就这起案件做出详细案情说明之际,一些新闻媒体做的却不是谴责血腥、呼吁缉凶,而是将新闻焦点转移到留学生、富二代、宝马车等比较吸引眼球的地方。如美国的福克斯、《每日新闻》《美国侨报》甚至是《南加州校报》都在报道中刻意地强调了关键词:奢侈品、最新款等字眼。国内一些媒体也争相报道,如某网站以《两名中国留学生或为遭劫杀死于宝马车内》作为标题,还有网站也在报道中刻意强调了豪华轿车宝马等字眼。

现在一些媒体中流行一种观点,无噱头、不制造个话题就无法吸引眼球,于是便拼命制造话题,尤其是在新闻标题中制造冲突,根本不考虑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当事人的权利。死者双方的同学好友代表在事后就对媒体对遇害者情况的不实报道表达了极度愤怒。

《福建日报》通讯员 周宗胜

近日读某报,一篇我刚采访过的某产粮区8000多亩早稻插秧工作早已结束的春耕进度农事,当日报纸却刊出了这个产粮区农户还在播种育秧的图片新闻,按农时节气算,时效过了40余天。

无独有偶,去年11月,我读某报看到,某产粮区的晚稻早已收割入仓,三农报道版也刊登了一篇该产粮区农民,还在加强晚稻田管工作的图片新闻。这种与实际农事工作“反季节”的农事新闻,对于稍有农事常识的读者来说,一定会哑然失笑。

因此,农业新闻版编辑要多了解当地的农事“四季歌”。对那些过了时效性的新闻,要舍得割爱,不能用人情稿,不能让“新闻不够,旧闻凑”而影响媒体时效性。同时,农业新闻版编辑也要多学习,增加阅历,提高业务水平。

上一篇:中小型地市报发展的“三化”之路 下一篇:以个性专版凸显地方纸媒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