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德海水库水质评价及水环境保护措施

时间:2022-08-05 03:00:03

闹德海水库水质评价及水环境保护措施

【摘 要】 闹德海水库于1994年开始向阜新市城市供水,设计日供水量10万吨,是阜新市工业、生活用水主要水源地。因此,对水库的水质必须进行及时的监测,以确保阜新市区的用水安全。阐述了为保证水质所采取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 水质评价 保护措施

闹德海水库建在辽河支流柳河干流上,水库坝址位于辽宁阜新市彰武县境内。闹德海水库作为阜新市城市供水水源之一,于1994年开始向阜新城市供水,设计日供水量10万吨,是阜新市工业、生活用水主要供水水源。因此,必须对水库的水质进行及时的监测,并根据不同用水要求对其现状水质分类进行评价,同时统计超标项目及倍数,以确保阜新市区的用水安全。为保证水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

1 水质监测

1.1 监测断面布设

闹德海水库作为阜新市主要供水水源,布设入水口、取水口2个断面,具有常年监测资料。

1.2 监测项目

根据用水的特点及供水功能,水质监测项目为:水温、色度、浑浊度、嗅和味、悬浮物、透明度、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溶解性总固体、pH、电导率、钾+钠、钙、镁、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氟化物、重碳酸盐、二氧化硅、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总碱度、矿化度、离子总量、总硬度、铁、锰、铝、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砷、汞、铜、铅、镉、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43项。

1.3 质量控制

为确保水质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加标回收和带标准样品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及时进行数据的合理性检查,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审定和比对分析。质控检测项目:pH值、电导率、总硬度、钙、氯化物、硫酸盐、总碱度、挥发酚、氰化物、砷、六价铬、硝酸盐氮、氨氮、汞。质量控制考核结果见表1。

1.4 水质评价方法及标准

(1)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同时统计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超标倍数计算以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统计计算。

(2)选用阿列金分类法评价水化学类型。

(3)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进行评价,并统计超标项目,计算超标倍数和超标率。

1.5 评价结果

(1)水化学类型。闹德海水库水化学类型为C类Ⅰ型水,即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且HCO3—大于Ca2++Mg2+,详见表2闹德海水库水化学类型评价表。

(2)地表水环境质量。闹德海水库为Ⅲ类水,水源水质满足一般工业用水要求。闹德海水库入库口断面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铁超标2.5倍、锰超标3.2倍,取水口断面锰超标0.3倍。

(3)生活饮用水水质。闹德海水库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浑浊度、铁、锰和菌类,其中入口浑浊度超标0.3倍、铁超标2.5倍、锰超标3.2倍,取水口浑浊度超标0.7倍、锰超标0.3倍,详见表3闹德海水库水源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表。

1.6 水质评价结论

闹德海水库为Ⅲ类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一般工业用水的Ⅳ类水的水质要求;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浑浊度、铁、锰和菌类,其中取水口浑浊度超标0.7倍、锰超标0.3倍。因此建议以该水源作为生活用水时,需对其水质要进行深度处理,达到生活用水水质要求。

2 水环境保护措施

闹德海水库上游河段水环境保护措施。闹德海水库现状水质良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为保证供水水质,应加强流域内点源和面源的监督和管理,对区域内的污染源,必须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闹德海流域,以控制污染物入河量,确保水源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具体措施有:

(1)生活污染源控制措施。加强闹德海流域水库上游辽宁部分有阜蒙县的旧庙、福兴地及彰武县的四堡子、满堂红等乡镇;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的库伦镇、六家子镇等乡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因地制宜,利用农村洼池塘建设氧化塘处理系统,推广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技术。

(2)工业污染源控制措施。现状闹德海水库流域内基本无工业,对流域内的新建企业应严格依法治污,必须做到达标排放,并实施总量控制。对现有乡、村办小企业排污,特别是石门子以上区域辽宁境内的小铁矿不能忽视,要加强监督与管理,按照各企业生产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排放的废水进行监测,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管理监督措施。各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各自职责,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加强防治水资源的破坏和饮用水源污染的力度,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立标志,定期监测水质,水质量公报;环保部门应做好饮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监督执行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卫生部门应严格检查饮用水卫生状况和执行卫生监督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护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2).

上一篇:蛟河市三大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凸显产业集群优... 下一篇:节能减排对线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