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时间:2022-08-05 02:35:2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摘 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研究入手,构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91—2011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5;X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01-04

引言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既是一个区域性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作为衡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的重要概念,亦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在前列,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然而,在江苏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如影随形,经济发展模式始终摆脱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因此,研究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对江苏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20世纪20年代,伯吉斯和帕克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后来这一术语被普遍运用。M.A.Hixon (2008) 提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应用生态学概念,并进行参数化测量[1]。M.L.M.Graymore,Neil G.Sipe,Roy E.Rickson(2010) 构建区域范围内维持人类承载力评价体系,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帮助制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2]。Peter Berck等(2012)分析了世界环境、人口承载力系统问题[3]。张红(2007)从承载力研究、资源承载力研究和环境承载力研究三个方面加以研究[4]。张燕等(2009)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5]。蒋辉等(2011)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特点和功能进行探讨[6]。李志勇(2011)重点对城市环境要素承载力进行了研究[7]。陈海波等(2013)构建了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十三个市区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空间差异比较研究[8]。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环境资源承载力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系统地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某一区域城市历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的较少。为此,本文将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对江苏省1991—2011年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

一、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指标体系要能反映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因此,设计要求综合、全面,同时也要避免指标间的交叉重复。

2.科学性。科学性主要要求构造评价体系时,要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结合文献法和调研法对各指标进行合理的解释和确定,减少主观因素干扰。

3.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体现在,第一,指标含义和范围要明确,紧贴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建立具有操作性的指标体系,便于进行考核评价;第二,要尽可能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资料,如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较多,基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结合江苏省数据的可获性,在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江苏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本文将目标层资源环境承载力(A)分为准则层两个指标资源承载力(B1)和环境承载力(B2),以及要素层四个指标自然资源承载力(C1)、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C2)、自然环境承载力(C3)、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C4),如表1所示[8]。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多种方法。本文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赋权。层次分析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相关关系,构造一个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将每一层次的各要素两两比较,按照一定的标度理论,得到相对重要程度的比较标度并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得到各层次要素对上层次各要素的重要次序,从而建立权重向量。它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原理比较简单,有较严格的数学依据,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

通过发放指标体系表,并请专家们就指标间的重要性评分。综合专家的意见,确定出了指标的两两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最终权重,见表1。

二、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一)数据准备

本文原始数据均来自于《江苏统计年鉴》各年份数据及计算获得,通过对江苏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后指标值在0-1之间。(限于篇幅,正文略)(正指标处理 :,逆指标处理:)

(二)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得分及排序

按照层次分析法所得到的权重与指标标准化的数值(D),计算江苏省1991—2011年的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如下:

C1:自然资源承载力=0.379×D1+0.289×D2+0.331×D3

C2: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0.413×D4+0.260×D5+0.327×D6

C3:自然环境承载力=0.291×D7+0.423×D8+0.286×D9

C4: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0.321×D10+0.366×D11+0.313×D12

B1:资源承载力= 0.5×C1+0.5×C2

B2:环境承载力= 0.5×C3+0.5×C4

A:综合得分= 0.4×B1+0.6×B2

得到江苏省1991—2011年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各级指标及综合得分,如表2及图2、3、4所示。

如图2所示,1991—2011年江苏省资源承载力总体呈现增强态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8年,这8年来资源承载力不断增强,也正是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第二阶段,1999—2009年,这是城市资源承载力平稳时期,经过第一阶段的城市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似乎也遇到了一定的瓶颈,尤其是城市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变,资源承载能力徘徊在0.5—0.6之间,而且这一阶段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城市资源承载力没有较大突破;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资源承载力摆脱了徘徊的态势,有增强的势头。

如图3所示,1991—2011年江苏省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增强趋势。一个显著的特征是1999年江苏环境承载力达到一个高峰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随后的几年中城市环境承载力一直低于危机前的环境承载力,直到2005年才高于危机前的环境承载力。可能的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危机,一方面,加大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内需刺激,部门城市不合理的工业发展和布局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了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危机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江苏省而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用于环境发展的财政支出和其他资金受到制约,也导致一段时期环境承载力下降。随着危机逐渐消退,2001年探底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环境承载力的提升。这些年一系列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政策的出台、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环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环境承载力平稳上升。

如图4所示,纵观图形走势,江苏省1991—2011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体为上升趋势,意味着经过20年的发展,江苏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都有明显的改善,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形成走势有明显的时间性,呈良性发展。受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总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在1999年同样有一个较大的起伏。

三、提升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城市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城市环境资源的供给与容量呈逐渐减少态势。保持和稳步提升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是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二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因此,提升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至关重要。

(一)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立法工作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和提升离不开立法工作的实施,政府在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有利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提升,用法律法规约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各类行为。政府有责任制定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完善资源使用方法制度体系,甚至应制定包括城市居民用水用电及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各类规章制度等,全方位立体式加强资源环境相关的立法,保障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与加快产业布局调整相结合

江苏省早期部分城市的规划不足,产业布局明显滞后于当前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资源供给短缺,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此同时,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加快布局调整势在必行。目前,江苏省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因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值得重视的是由于苏南苏北发展差距,苏北核心城市产业转型的步伐仍显滞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不够高,环境治理不够理想。因此,江苏省各区域城市应明确各自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环保工程与节能服务的建设,协调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威胁。

(三)凸显创新型企业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作用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摒弃以往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保护环境。第二,积极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通过并购、专利购买等各类方式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城市主体自觉节能减排

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要提高城市资环环境承载力,应继续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重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形成多种交通方式快速衔接;在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能耗。同时,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充分激发公众的热情,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居民提高低碳意识的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如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 M.A.Hixon.Carrying Capacity.Encyclopedia of Ecology,2008,Pages 528-530.

[2] M.L.M.Graymore,Neil G.Sipe,Roy E.Rickson.Sustaining Human Carrying Capacity:A tool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Volume 69,Issue 3,15 January 2010,Pages 459-468.

[3] Peter Berck,Amnon Levy,Khorshed Chowdhury.An analysis of the world’s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with varying carrying capacity,concerns and skepticism.Ecological Economics,Volume 73,15 January 2012,Pages 103-112.

[4]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10).

[5] 张燕,徐建华,曾刚,胡青.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09,(8).

[6]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3).

[7] 李志勇.城市环境承载力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16).

[8] 陈海波,刘旸旸.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J].城市问题,2013,(3).

上一篇:浅析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下一篇:和谐人际关系在秘书日常工作中的作用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