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8-05 02:16:32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当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现象普遍,但在班级接纳、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和教师对智障儿童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施开展活动、挖掘闪光点、因材施教等策略进行解决。

关键词:智障;随班就读;接纳;自卑;快乐;成功

“回归”是特殊儿童教育的方向,“融合”是特殊儿童教育的最终形式。我国当前的融合教育大部分表现为智障儿童的随班就读。在过去的智障儿童的随班就读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也总结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产生的问题

(一)接纳问题

1.教师的接纳

智障儿童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表现得积极性极低,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甚至出现自虐、打架等现象,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意志一般为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易冲动,性格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自由散漫、自卑怯懦。基于以上多种原因,多数班主任都不愿接纳智障学生。而科任教师也会因为课堂纪律问题对智障学生心存芥蒂。

2.同学的接纳

由于智力正常学生与智障学生的接触有限,他们对智障学生能力的了解认识程度也各不相同。许多学生认为智障学生有能力胜任某些方面技能,特别是处理社会关系与体育锻炼方面的技能,但他们不能确认智障学生是否能够完成一些日常独立活动所需的复杂技能。认为这些独立操作的活动是他们自己及其智力正常的同伴才能掌握的技能,从这一点看,他们并未将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视为自己日常的生活伙伴,

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认为智障学生最好在特殊学校学习。智力正常学生之所以不主张接纳智障学生在学术类课程的学习,还因为他们认为智障学生的参与将对他们及其同班同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大多数智力正常学生认为,如果智障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学习,会让其他的同学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还会造成更多的纪律问题。因此,他不太愿意在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的教学活动中与智障学生互动,主要怕智障学生对他们在班级里的成绩排名带来不利影响。他们不想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与智障学生的合作而受到影响。

(二)心里问题

1.自卑孤僻

由于智障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在社会环境中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往往极易产生低人一等、我什么都不行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导致他们从不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即使在外人主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会显得手足无措,无从应对。这种状况导致的结果是智障学生的内心焦虑、迷茫及无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最后形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2.敏感多疑

由于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自卑孤僻,智障学生总是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通常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测判断身边的变化以及他人的言谈举止,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也相应产生。即使是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同伴的善意提醒,他们也不能正确对待。

3.倔强

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导致智障学生大多生活在自己的猜测和观察里,一般按自己的推测来判断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不能很好地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从而形成倔强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问题

1.教师“抓多略少”

特殊教育从入学人数的比例来讲,重头在普通小学,现在学生入学处在高峰期,班级人数多,评比较多,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智障学生。近几年,从上至下都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各校内部,尤其是平行班教师之间存在着“暗比拼”,而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就成为比拼的三大项目,因此教师往往就会为了大多数学生能有更好的成绩而忽略了智障学生的发展。

2.特殊教育师资缺乏

随班就读的成功与否,关键是随班就读的教师能力。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普通学校的教师都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仅有的一点特殊教育经验也是在随班就读的教学实践中一点点总结出来的,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所以在对智障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常常走弯路,甚至手足无措。

二、解决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策略

(一)开展活动,使智障儿童融进班级体

随班就读质量的好坏,就读的环境至关重要。智力落后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有参加儿童群体生活的机会,需要一种与同伴们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和谐氛围。

1.首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班主任是关键。爱因斯坦普经说过:“只有热爱学生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就要选责任心强,懂得特教的,能够考虑到特殊孩子的想法,真正关心智障儿童的老师做班主任。

2.其次,创设和谐的集体氛围,用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田。在学校与班级内开展多种多样的爱心主题活动,将爱的种子播撒进普通孩子的心里,让智障儿童在爱的海洋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二)帮助智障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1.帮助智障儿童和其家长正视现实

智障孩子存在的生理缺陷大都是先天的,自身无法控制与选择的。教师首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他们明白这一点,勇敢面对缺陷,坚强地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能笑对生活中的挫折包括自身的缺陷。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挫折与考验,我们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及时走出困境,获得幸福与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家访或“家校联系卡”等家庭资源,让家长正视现实,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转化与成长,重塑其信心。第三,教师加强心理疏导,缩短智障孩子与健全孩子的差距。宽容、赏识、激励、鞭策,不气馁、不打骂、不嘲讽,以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品行感化智障孩子。

2.挖掘闪光点,使智障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理解、信任和尊敬,这是人之常情。畏难情绪严重的智障学生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教师不应总把精力集中在专挑智障学生的毛病,专批评智障学生的缺点上。“毛病越挑越多”,绝不会越挑越少。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智障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美”的东西越赞越多、越“美”。赏识和赞美智障学生就是承认智障学生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智障学生的“闪光点”,要懂得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发现智障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三)因材施教,永不放弃1.增强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

对随班就读教师的要求,除了爱心和责任心以外,还要他们掌握一定的特教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对智障学生施教的能力。学校要通过讲座、经验交流、教研活动等形式,对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较系统的培训,调整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使教师掌握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方法,具备上岗授课的基本条件。

2.用特殊指导与评价,帮助智障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首先,选择有助于智障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同龄的学生相比明显低下,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给予特殊的关心和指导,以便克服学习障碍。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生活技能,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弱智儿童同学习效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弱智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对智力残疾的学生的评价要注重开放性,评价目的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并分解为若干评价目标,实现教育评价的过程化,实现形成性评价,还要尽可能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遵循智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个性特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充分发挥合作伙伴的作用

尽管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智障学生融入课堂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并表示不太愿意与智障学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他们还是表示,为了班级利益,帮助智障学生共同完成任务也很重要。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结成“一帮一”的互助伙伴,利用这一股新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茅于燕、王书荃.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华夏出版社, 1994

2.Galaxy 中国青少年对智障学生的心理态度实证分析 2010.12.13

3.. 叶华君、李静 浅谈智障儿童成功随班就读的条件 2010.12.13

4. 郑 虹 弱智儿童常伴有的心理c问题行为及矫治原则 2010.12.13

上一篇:薄利多销,害死了多少中国企业?! 下一篇:小人国里的微教育――浅谈幼儿园大班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