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美红《孔乙己》教学设计的“沙漏”艺术

时间:2022-08-05 11:52:32

饶美红《孔乙己》教学设计的“沙漏”艺术

“沙漏”,亦名沙钟,通过充满沙子的玻璃球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除了作为时间的测量工具外,“沙漏”封闭的外部构造还可以隐喻为地域局限的语文课堂,而其丝丝入扣,灵动自如的运转艺术和语文教学的技巧有着极大的可比点。通过对饶美红老师《孔乙己》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探究,发现不论从结构特征上,或是运行规则上,饶老师的设计都与“沙漏”有着异曲同工的艺术美感。

作为曾荣获全国鲁迅作品课程教学银奖的这篇《孔乙己》教学,饶老师把一堂经典文学作品课演绎成中国文化集粹的享受之旅,渐入佳境的主题联接像“沙漏”漏沙一般娓娓道来,广博深刻的课外链接与文本形成整体酷似圆整规则的“玻璃球”,灵活自如的课堂设计更如“沙漏”那样回转有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奇妙,更能透过文本辩证地学习语文的真味。

一、“漏沙”时刻――主题串联

经典作品的教学难以突破传统模式标新立异,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不同常者的教学思维,这是教者智慧与能力的外显,更是教学技巧的呈现。普通的教师会采用“分层――解析段落大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解析课文,而饶老师自信地抛弃了这些无味单调的教学模式,走出封固传统的教学法则,大胆创新,采用多元主题串联的讲述形式开展教学。

她巧妙地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即初品孔乙己――“读书人”、再品孔乙己――“边缘人”、三品孔乙己――多余人”、走进鲁迅先生――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开放大气、衔接自如的教学安排,像沙漏在自然状态下漏沙一般,井然却不急凑,精炼而不冗长,每一个步骤都有她预设的运行方式和展现策略,不仅引导学生在小说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还带领他们走进理性的思辨世界,夯实的基础体验和深刻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有着不着痕迹而相互融合的教学效果。初品文章,从动作和言语两方面分析文本,以最直观的方式解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再品文章,从饮酒的细节描写认知孔乙己的人物特点;三品文章,回归文本,从看客角度出发,以孔乙己的语言和神态着手,通过少而精的故事情节来挖掘知识分子的悲惨境遇;最后,着眼文本的戏剧化场面,联接写作背景,引用作者当时对社会的不满之言,进一步升华和领悟文本的中心思想。四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步骤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过渡自然畅通,内容丰盈饱实,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独树一帜的教学模式,将经典作品以别样的姿态为学生解读,为学生尘封的语文世界打开一扇崭新的窗户,自然能充分激发中学生的探究兴趣,短短四十五分钟教学时间,他们跟着饶老师的主题引导,由浅入深,由轻及重,每一个文本知识点就像一颗细小的沙粒,学生在饶老师的教学规划下,感性理解着孔乙己的精神生活,理性辨析着社会时代的苦痛摧残,静静聆听沙粒之间交融共进的声响。

二、“玻璃球”原则――内外妙合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根本就在于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现不教的目的,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生长点。在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课文仅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巧妙延伸,注重生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域,使他们真正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拓展语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文学功底和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上拓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外知识的链接。《孔乙己》这篇小说,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有无数文人学者对其进行过深刻的评价,如果把相关的学术资料满堂灌,无疑会造成课堂知识的深度饱和,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如何选取合理生动的课外资料,并能顺其自然地将课内外知识融合为一个有规则的整体,是考验教师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饶老师的这堂课中,处处彰显着她深厚的文学底蕴,饶老师从多种载体出发,用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了绚烂的文学视听盛宴。课前,饶老师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用独具一格的文化方式渲染课堂气氛;导入阶段,她抛砖引玉,用孙伏园先生对《孔乙己》的评论作为镇课之宝,引发学生对文章的研究兴致;初品《孔乙己》,用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对孔乙己人物角色的界定――读书人作为总结,回归到第一环节主题的明确。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将文学巨匠曹雪芹先生与悲剧人物孔乙己进行人生境遇的比较、用著名作家刘再复先生对孔乙己“多余人”的客观评判深化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把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对中国看客的抨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引述著名作家余华先生在《内心之死》中表述的《孔乙己》读后感激发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概括与把握。最后,饶老师升华主题,呈现钱理群先生的知人论世说和郁达夫先生的至理爱国言作为课堂结语,让学生静心沉淀,细味品磨该堂课的所学所感。

繁杂丰盈的课外知识与课内教学形成不可分割的同一整体,每一处拓展设计都恰到其处,如“沙漏”上清亮透明的“玻璃球”,有着规整端正的和谐美感。饶老师的语文功底和教学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旁征博引,纵观古今,这样的拓展教学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意义。

三、“沙漏”反转――灵动回环

作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超凡的教学技能,其教学设计更应该灵动而富有生机,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品评,都始终环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每一个知识点的诞生,都能回归到主题的原位。

鲜活灵动的语文课堂,能漾起学生生命的律动,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演绎语文教学的精彩。饶老师的课堂,是一个灵气盎然的课堂,她的教学环节回环往复,首尾呼应,始终有度,如同“沙漏”翻转自如的运动规则。课前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调动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在教学最后又用《回字歌》作为尾声,反复哼唱的曲调把学生完整地带进了教师构设的文学世界中,学生听曲认知,用音乐的进退把握学习步调的快慢。从初品、再品、三品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教学环节来看,饶老师将每一个环节设置一个主题,在每一个环节结束时都通过课外知识链接回归到该环节的主题中来,如三品《孔乙己》,此环节的主题是分析孔乙己是一位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经过学生对孔乙己语言的细致分析,饶老师在最后用刘再复先生对孔乙己的“多余人”定义为该环节画上句号,整个教学过程灵活反复,收放自如。

回环反复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供了广泛的储存空间,关键点的重复敲击更易唤醒学生对文本的启发性思维,深化对文本思想内涵的了解与领悟。饶老师看似平常的教学设计,实则在为学生的认知行为奠定基础,反复回环的教学回放,方能真切体验出经典作品的深邃内涵和人文情致。

饶老师具有“沙漏”艺术的语文教学方式,温文尔雅地向学生讲述经典作品,既有小桥流水的缠绵美、橘红柳翠的意蕴美,又不失日升月落的规则美、细浪拂脚的反复美。她突破传统的教学程序,多方面拓展文本知识,链接百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匠心独运。然而,纵观整个教学设计,联系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饶老师的教学设计仍存在一些微小的不足之处。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教学,应有学生立场》一文中认为:教学要站在学生立场,教学的一切内容要立足学生的需要①。饶老师教授的学生阶层为初中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未完善,对于文本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在于自主的兴趣,缺少辨析问题的思维和理解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发展情况因材施教,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然而,饶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课外知识拓展,如开场用茅威涛的越剧唱腔,虽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能肯定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地吸纳,再如结尾引用郁达夫先生的爱国名句,学生是否能将其与文本知识融汇贯通呢?此处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弥漫着“沙漏”艺术感的语文教学设计,把华夏文明精粹带到了中学的课堂,把经典的《孔乙己》述说得精妙入神,饶美红老师用最温婉、最隽永的方式为学生揭开旧社会的封印,演绎了孔乙己戏剧性的人生故事,娴熟的教学技巧让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她极富现代感、人文性和创造力的教学实践,实现了经典文学作品高格调的教学价值。

――――――――

注释

①蒋祖霞:《让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平台――解读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学生立场》,《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作者通联:湖南师大文学院]

上一篇:社保账既要减负,又要控险 下一篇:以“教学文体”为起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