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的骨气

时间:2022-08-05 11:41:57

每天我从小巷经过,都会看到那个乞丐。她跪在巷口乞讨,口中念念有词。她六十多岁吧,一张脸似一枚多皱的核桃。她穿着肮脏破烂的衣服,肩膀上缩一颗满是白发的脑袋。她是母亲般的年龄,靠乞讨生活。

我坚信她不是装出来的。她的目光透出深深的无奈和悲伤。每天从她身边走过,我都会给她一点点钱。有时一块,有时两块,有时五角。钱扔进她面前的搪瓷缸里,如果是硬币,会发出叮当一声脆响。搪瓷缸里躺着一些纸钞和硬币,代表着某一种人人皆知的虚假。她从不看我扔进去的钱,只顾继续点头,口中含混不清地念叨。

有那么一次,正经过时,她突然抬头,然后问我能不能帮她买一瓶水。那是她头一次跟我说话,也是我头一次听清楚她的话。我去不远处的商店为她买回两瓶矿泉水,她一口气喝掉一瓶。正是炎热的正午,小巷里很是静,喝完水的她有了些精神,给我讲起她的往事。

往事当然悲惨。老家受灾,老伴去世,儿子意外,身体不便……尽管故事老套,仍然听得我潸然泪下。似乎面前的老人,只能靠乞讨才能生活下去。

突然有一位路人经过,老人急忙将头低下,嘴里再一次念念有词。路人盯了老人很久,掏出十块钱,想放下,又有些犹豫。我知道他怕上当。城市里有太多假装成乞丐的骗子。

老人向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声情并茂,泣不成声。令我惊讶的是,她的故事竟有了变化。当然框架还在,情节还在,只是这次她变得更加可怜。比如她把自己的年龄增加了八岁,把租住的简陋平房变成了露天的公园,等等。路人听她讲完,长叹一口气,十块钱扔进搪瓷缸。我听他小声说,就受不了这样的故事……哪怕是编的。

他走后我问老人,到底哪一个故事是真的?

老人说前一个……我知道你的意思……可是城市里到处都是乞丐,每一个乞丐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如果不说得凄惨些,怎么能够讨到钱呢?

一时语塞。对面前的老人,不知该施以同情和怜悯,还是该报以不齿和愤怒?

几年前一位朋友从欧洲回来,感叹说,在那里,乞丐是不需要你的同情的。他们认为那是一种职业,而并非真的无路可走。他们心安理得地要钱然后理直气壮地消费,他们或许承认自己的懒惰,却极少有人编造或者夸大自己的经历。与国内乞丐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会穿上最好的衣服上街乞讨;而在国内,乞丐肯定选择最脏最烂的衣服。换句话说,他们乞讨的成功率,靠的是别人的承认;而中国的乞丐,则多是依靠施舍者的同情。

朋友在国外的时间并不太长,结论难免偏颇或者武断。可是他的话让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乞丐?

是衣服的破烂和肮脏吗?我想不是。很多贫困山区的农人,他们的穿着远不如城市里的乞丐,可是他们正在辛勤地劳作,他们并不卑微。是财产的一无所有吗?我想也不是。很多公司的总资产为负数,城市里太多人依靠贷款购买了车子和房子,他们欠银行欠亲朋一大笔钱,他们比乞丐还穷。是讨要的方式吗?似乎也不全对。生活中我们常常向别人讨要自己急切得到的东西,比如单位或者组织,比如父母或者亲朋,可是从没有人把自己当成乞丐。

后来我想,可能是这种讨要的态度吧?

把讨要当成一种职业,就成为乞丐。当乞丐需要一种勇气,不过我还认为,当乞丐更需要一种骨气。乞讨就是乞讨,既然选择了就用不着太多虚假和伪装,你帮助我了,跟你说声谢谢,到此为止。施舍者无权过问太多,被施舍者更没有必要主动讲述自己的往事。那些故事并不美好,每暴露一次,都会鲜血淋漓。

乞丐也许不能够做到高傲,但乞丐起码应该做到诚实。

当然,无论如何,也不要随便给陌生人跪下。那是做人的底线,乞丐也是如此。

摘自《北京晚报》

上一篇:买苹果的小女孩 下一篇:攥拳与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