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7例健康体检者B超筛查脂肪肝患病情况分析

时间:2022-08-05 11:27:17

2357例健康体检者B超筛查脂肪肝患病情况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富顺县居民健康体检者脂肪肝患病率的年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富顺县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人资料共计2357例,分别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及患者腹部B超监测结果,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57例受检人员共检出脂肪肝509例,其健康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21.6%,其中男性390例,检出率为25.78%;女性119例,检出率为14.1%;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X2=43.6,P

【关键词】脂肪肝;健康体检;B超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88-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也越来越成为了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如何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脂肪肝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B超检查具有准确率高、操作简便、无创性等特点,已成为诊断和检测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之一[1]。为了了解富顺地区脂肪肝的发病率,笔者对在医院健康体检的2357例居民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富顺县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成人资料共计2357例,年龄在23―82岁之间,其中男性1513例,女性844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麦迪逊8000-LIVE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空腹,取仰卧位及侧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扫查肝、胆、脾、双肾等脏器,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内部回声光点强弱,肝内管状结构显示情况等。

1.3 诊断方法

根据B超诊断脂肪肝的标准进行诊断:(1)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和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弱;(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5)肝右叶包膜及横隔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备上述第(1)项及第(2)~(5)项中1项以上者诊断为脂肪肝[2]。超声脂肪肝分度依据2002年10月南京会议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1)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肝回声增强,后方无衰减,肝内血管结构清晰;(2)中度脂肪肝: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远场回声衰减1/3~1/2,肝内血管结构模糊;(3)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密集显著增强,远场回声显著衰减>1/2,肝内血管结构不清,无法辨认[3]。

1.4 数据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脂肪肝检出情况

2357例受检人员共检出脂肪肝509例,其健康人群脂肪肝检出率为21.6%,其中男性390例,检出率为25.78%;女性119例,检出率为14.1%;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X2=43.6,P

2.2 脂肪肝患者年龄别分布

表1显示21―30岁人群及31―40岁人群,脂肪肝检出率无明显男女差异(P=0.183和0.104),41岁之后在各个年龄段男女差别均具有高度显著性(P

3 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酒、运动不足、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以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脂肪肝的发病有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国人健康,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因此尽早发现和干预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B超检查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程度,而且具有简便、迅速、无创、无痛苦、无放射损伤以及近期内多次反复检查等特点,在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等方面已成为医学工作者的首选检查方法[4]。

我国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各地区均有开展,但大部分是针对特殊人群,尤其以机关干部为多;万红等研究发现兰州市机关职工脂肪肝发病率为47.24%[5],范建高报道上海市机关人员为12.09%[6],杜进和等报道天津市为9.28%[7],杨云英等报道北京市为19.99%[8],程朝英等报道重庆市为22.53%[9]。本次研究发现四川富顺地区脂肪肝检出率为21.60%,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以50岁左右人群明显,年龄差异在60岁之前人群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有明显差异,而60岁之后人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地域、饮食习惯、职业性质等情况有关,其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大多数脂肪肝预后良好,但少数随着脂肪肝的加重,可能发展成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由于在富顺地区脂肪肝发病率高,因此要积极进行脂肪肝的各项防治措施,加大人们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10]。

参考文献:

[1] 梁锡阳. 腹部B超筛查3796例健康体检者脂肪肝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8): 95-97.

[2]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3): 161-162.

[3]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脂肪肝病诊断标准[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2): 72.

[4] 刘静. 脂肪肝的B超诊断价值与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0): 272-273.

[5] 万红, 李玲, 唐艳萍. 兰州地区干部脂肪肝的调查报告[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8, 24(4): 261-262.

[6] 范建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流行病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2): 106-108.

[7] 杜进和, 贾申田. 天津地区脂肪肝患病状况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1998, 7(2): 43-46.

[8] 杨云英, 王艳丽, 王国平, 等. 机关工作人员脂肪肝血脂血糖的调查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1998, 5(5): 257-258.

[9] 程朝英, 王沙, 雷鹰, 等. 重庆地区机关干部脂肪肝的调查报告[J]. 重庆医学, 2003, 32(9): 1243-1244.

[10] 杨妍. 脂肪肝的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8): 133.

上一篇: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分析 下一篇:甲状腺再次手术35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