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会议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05 08:08:30

庭前会议问题研究

摘 要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庭前会议程序,在、审判之间植入中间程序,从而突破了由到审判直接过渡的做法。伴随着全案移送制度的回归,庭前会议可以有效保证辩护方的资讯功能,有利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庭前会议也强化了证据的分析和认定,简化了庭审过程,提高了庭审效率,庭前会议作为正式庭审的配套程序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

关键词 庭前会议程序 适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D915.3 文献标识码:A

庭前会议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这项程序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刑事审判程序由到审判直接过渡的做法,同时丰富了人民法院庭前审查的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庭审效率。虽然目前对于庭前会议程序的定位、操作规程以及法律效力等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还存有一定的争议,但对于庭前会议能有效保证庭审顺利、高效进行均予以了肯定。在法律框架内丰富、明确庭前会议的内涵,将对进一步规范刑事司法审判程序,促进和保障人权、提高司法效率、确保司法公正,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将起到其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一、庭前会议程序简述

新修定后的《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该条款之规定即庭前会议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适用的解释》,对于庭前会议程序又作出了具体规定。第183条规定:“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一)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二)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三)社会影响重大的;(四)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召开庭前会议,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第184条规定:“召开庭前会议,审判人员可以就下列问题向控辩双方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一)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二)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三)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四)是否提供新的证据;(五)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有异议;(六)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七)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八)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无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可以调解。庭前会议情况应当制作笔录。”

通过规定可以看出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立是为了充分进行开庭准备,确保法庭的集中审理,提高庭审的质量及效率,保障控辩双方诉权的行使,保证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以实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庭前会议的着力点在于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影响庭审顺利进行、制约庭审效率的突出问题。在庭前会议的启动上,人民法院通过对案件的初步审查,认为案件事实复杂、控辩双方争议较大,有可能会导致庭审程序拖延的情况,可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庭前会议。检察机关、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人有权利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于是否召开庭前进行裁量。

二、程序定位与实际适用的探索

(一)庭前会议程序的功能定位。

庭前会议是庭审的准备程序,主要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为庭审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庭前会议主要对案件管辖、回避、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辩护人提供的无罪证据、非法证据排除、不公开审理、延期审理、适用简易程序、庭审方案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了解辩护人收集的证据等情况。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的是程序性的问题,而不是进行实质性审查,也不是对证据的质证。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庭前会议是否涉及案件实体问题还存有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庭前会议只能解决程序性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立法表述中“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部分实体问题。笔者支持后一种观点,即庭前会议涉及了部分实体问题。

虽然有学者担心庭前会议加入实体问题会增加庭前预断的风险,但结合新刑诉法的全案移送制度,此种担心已经无实质意义。而且庭前会议中可能涉及到的罪名、量刑问题;关键证据、非法证据与案件关联问题;双方对无异议证据认可的问题;强制措施变更问题;刑事诉讼和解与变更指控罪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了犯罪事实、量刑情节、危害性、财产处分,涉及到了实体问题处理。所以庭前会议程序中会涉及到相关实体问题,但其并非正式庭审,不能进行实质性的认可。庭前会议的功能定位应该是:解决程序问题,厘清实体争议,达成相关共识。

(二)庭前会议程序涉及的主要问题。

1、证据展示。证据展示是对抗式诉讼中控辩双方披露证据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防止因证据偷袭而导致的庭审中断,促进庭审的公正与效率。庭前会议证据展示也为辩护律师提供了一次阅卷救济的机会,是对律师阅卷制度的有效补充。庭前会议为开示证据提供了程序平台,不仅能够及早澄清案情、避免错案发生,同时也能避免诉讼资源的浪费。

2、非法证据排除。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解决的是证据能力问题,即公诉方证据的法庭准入资格问题,庭前排除非法证据能够防止出现庭审中断,节约诉讼资源。目前情况下,出于兼顾效率与公正的考虑,争议不大的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应尽量在庭前会议中解决。

3、强制措施变更。进入审判程序后,辩方很可能提出变更强制措施的请求,控辩双方也有可能对此问题发生争议,庭前会议可对强制措施的合法性特别是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解决控辩双方因此问题而产生的争议,及时解除或变更不当的强制措施。

4、申请证人、鉴定人出庭。只有证人出庭作证才能核实证人证言笔录、鉴定意见的真假,才有可能将所有非法证据在法庭上予以排除,以保证审判的公正性,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当事人、辩护人及诉讼人对证人证言、鉴定意见有异议,可以申请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还有权申请公诉人提供的证人以外的其他证人出庭作证,或申请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出庭证人的名单问题为刑事庭审的重心,而在刑事庭审的庭前会议中予以明确,为法庭审判得以查明案件事实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是刑事法治进步的重要表现。

5、事实争议点的明晰。根据最高法《解释》,“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无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在证据开示的基础上,法官通过询问控辩双方的意见,明确控辩双方在证据、案件事实及适用法律上的争议,为庭审法官的审判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重点,使其略过无争议的事项、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争议焦点问题的审理中。

6、指控罪名的变更。变更罪名虽可在正式的庭审中予以解决,但大多情况下会造成庭审的中断,打乱被告方的辩护准备,剥夺辩护机会,也使得法院的中立地位受到质疑。应将变更罪名的问题提前至庭前会议中,这样做能够在庭审之前针对拟变更的罪名有更多的时间重新准备辩护意见,促进辩护权的有效实现,提高适用法律的准确性。

7、附带民事诉讼调解。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特定的情况下还会涉及证据保全和证据调查等事项,如在庭审中进行势必会造成庭审的中断。同时,附带民事诉讼问题的先行解决会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确定产生影响。通过调解活动,被害人与被告人双方关于民事赔偿问题的意向和问题得以明确,促进庭审的顺利进行。

三、效力与效率的思考

庭前会议程序只是正式庭审前的一个准备阶段,涉及到定罪量刑的实质性问题均应在正式庭审中进行质证、辩论、审理。对庭前会议上讨论的问题人民法院是否可以作出决定,庭前会议讨论结果的法律效力等问题,相关立法、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而且按照法律规定,在庭前会议阶段,控辩双方所提出的观点属于“意见”,所以法律上的约束效力就被弱化。没有限制当事人以及诉讼人、辩护人不在庭前会议中提出相关意见而在刑事庭审当庭中提出――回避、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也没有限制其不能当庭在庭前会议中已确定无异义事实、证据的认可。因此,庭前会议程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诉讼程序,并未产生实质性的诉讼效果。

尽管目前庭前会议程序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涉及内容的范围还比较小,但这并不能否认庭前会议的重要作用,也不能据此否定其法律效力。按照法律规定,庭前会议的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控辩双方交换证据材料的经过,发表的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意见均应记录在案,并由参加人员签字确认。对于控辩双方在庭前会议中发表的意见,审判人员可以将其作为正式开庭的参考,庭审集中对有异议的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辩论。在庭审阶段,公诉人、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人没有新的证据,对庭前会议上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又表示异议的,法庭可以根据庭前会议的记录予以约束。也只有这样认定其法律效力,才能让庭前会议真正起到保障权利、集中庭审的重要功能,维持庭审的正常进行,维护法庭的尊严。否则,如果流于形式不仅会增加诉讼成本,而且有可能成为诉讼程序的负担,甚至打乱现有审判模式。

近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刘某、李某等一系列案例已相继开庭、宣判,均采用了庭前会议的方法,虽然社会认知还有存有分歧,但可以看出司法机关、社会大众对于庭前会议的重视程度及其法律效力还是高度认可的。同时,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率先探索,会签了各地的《刑事审判庭前会议实施细则》,进一步充实了适用范围、启动程序,强化了对会议效力的认定,从而为细化程序、保障效力提供了支撑。

庭前会议程序作为新刑诉法的重要亮点之一,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在重新架构了我国刑事审判程序的同时,更有利于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精神,提高司法审判效率,促进中国司法发展进步。但该项程序毕竟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通过上位法进一步完善,细化其细节,明确其功能,强化其效力。

四、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控辩平衡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控辩平等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控辩双方在证据知悉和掌握上拥有大致相当的权利和手段。庭前会议将在正式法庭审理过程中的证据开示及非法证据排除活动提前,加之全案移送制度的回归,使辩护方在审判前能够查阅全部案卷材料,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 保证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诉讼的平衡,进而影响庭审公平进行。避免司法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诉讼的平衡,进而影响庭审公平进行的情况发生。

(二)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是当前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庭前会议制度,使控辩双方对程序性问题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听取意见,可以让参加人直观评判出程序是否公正,这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也为由法官主导的由公诉人、辩护人参加的控辩式刑事庭审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三)有利于弥补庭前审查方式的不足。

如果没有充足的庭前活动准备,法官就无法明晰案件的主要争执点,无法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置,消除可能造成审判中断和拖延的因素,通过在、审判之间植入中间程序,突破了由到审判直接过渡的做法,扩展了庭前审查的方法及内容。人民法院通过召集控辩双方对相关问题进行口头陈述,增强了控辩双方的抗辩能力,为人民法院及时了解争议案情,保证开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四)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庭前会议能够提前确定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或事项,确定案件的重点和焦点,将控辩双方无异议的证据进行确认,庭审重点针对有异议的证人、证据展开。对检察机关来说,经过庭前会议,公诉方根据辩护方对证据提出的异议,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核实、补充相关证据材料,甚至修正指控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履行公诉职责。同时也督促了辩护方认真开展准备工作,为法庭的充分辩论提供实质性保障。从而使法庭审理不因程序性问题而频繁中断和占用庭审时间,把主要资源配置于对案件事实、法律问题的辩论之中,实现对司法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庭审的集中、迅速审理,避免出现反复开庭以及诉讼拖延,保证庭审集中、充分、高效进行,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作者单位:成都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

上一篇:论法院的职权与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 下一篇:浅析信用卡犯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