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是ICM的所属吗?

时间:2022-08-05 06:28:05

[摘要]本文探究理想认知模型(ICM)的本质,分析了理想认知模型的四个模型,包括命题结构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映射模型,和转喻映射模型之间的关系,探讨ICM与CM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全面的讨论,使读者对理想认知模型有更加深刻,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ICM;CM;意象图示;隐喻;转喻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82-02

一、简介

1987年,Lakoff在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在这本书中第一次提到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这个概念。Lakoff认为认知模型是以各种不同的命题和意象来存储在大脑中的,在人类的生活交往中,理想认知模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贮存信息,而且还对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特点就是,它是我们对社会认知及反映的高度概括而形成的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框架。

ICM的四个模型,也可以说是构建ICM的四个原则。命题结构原则是指客观世界在人的心智中的直接反映,不需要任何的想象。意象图示原则是人在对现实世界的体验,通过互动而形成的前概念意象。它不但是人们形成概念、CM和思维的基础,而且为ICM提供结构和框架。隐喻映射原则是指,一个命题模型或者意象图示,可以通过人的分析和推理,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认知域中。转喻映射原则,是通过对部分的分析来理解整体,或者整体中的某些部分。比如人总是以一个范畴中的典型来理解整体范畴。

二、认知模型(CM)和理想认知模型(ICM)

CM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术语,在谈及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时一定会提及CM(Cognitive Model认知模型),然而在国内外的学者的研究中,均未给出明确的界定。Lakoff因为真实的世界与人类通过感知和体验建立起来的认知世界是不完全相同的。CM是人类与外界互动的中通过心智激活概念内容的配置,由各构成部分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Ungerer&SchmidCM是一组把相关的情景和语境储存在人类大脑中的某一领域中。在国内,赵艳芳在Lakoff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认知模型是人类在与客观的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即人类对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王寅的界定:认知模型是人类在认知和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类在组织和表征知识过程中形成一种固定的,稳定的心智结构。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把CM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稳定性。CM是人类在认知客观现实过程中处于处理或加工自己所获取的知识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心智结构,但是由于不同的人心智结构不完全相同,所以它无疑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正由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才称其为模型。

第二,认知模型有无限性。王寅,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在日常人生活中已形成体验并且储存了许多相互联系的语境,而且依赖与这些直接语境相联系的整个语境集束。所以,有一个属于某一领域的而储存起来的认知表征术语,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建立网络的倾向性。正像为认知模型建立基础语境那样,认知模型本身也不是孤立的认知实体而是相互联系的。例如:人,海和沙的认知模型与在沙滩上的模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一些强调所谓的“连接主义者”结构的心智理论相一致。我们可以认为,认知模型联合起来可以建立网络,这个网络可以形成多向相互联系的认知模型。

三、CM和ICM两者之间的关系

LakoffICM就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某些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而形成多个意象图示,从而建立许多CM,多个CM就能构建一个ICM,所以ICM是一种复杂的,整合的集束模型或经验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的认知模型。

两种观点:

(一)CM是ICM的所属

王寅,ICM是一种集束模型(cluster models)或认知模型集,由多个CM集合而成。也就是说,ICM是由多个CM组成的,ICM就是属,而CM是种,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属种关系。框架理论是图式理论和认知草案等理论的发展,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对认知框架理想化的结果,这样就把一些零碎的概念组织起来,可以更好的掌握客观事物和思维的规律,更好的理解语言的意义。

(二)本质上无差别,只是ICM是抽象化的CM

Evens&Green指出,ICM之所以是“idealized”,是因为ICM是对一系列经验的抽象,而不是对某一特定经验的具体反映。Cienki进而指出,ICM之所以被称为子ICM,其原因在于作为一个认知模型,它必然忽略真实世界中许多可能的细节。王文斌认为,ICM中的“idealized”,其实质就是指人类在解读客观现实的过程中舍弃诸多可能存在的一些细节对诸多复杂的现象进行抽象。作为一种认知模型,就会牵涉到人类这一认知主体的认知方法和偏好,人们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这一认知对象进行简单的复制,而必然是在开放的要素中选出典型,对其描述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Ungerer&Schmid)。因此,CM与ICM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两者均具有抽象化的表现行为,而抽象化就是理想化。

四、总结

理想认知模型中四种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总结如下三点:

第一,意象图式结构是隐喻结构和转喻结构得以形成的基础。

人类对客观空间的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概念大多是借助特定的意象来建构,久而久之,这种表达客观事物的意象在人类的心理得到积淀,渐渐定型成为具有固化特征的图示。e.g.心房,眼睛是心灵之窗。人类把自己的情感毫不隐瞒的表现出来,而这一隐喻使用的立足点是根据空间概念来建构起来的一个意象,因此“心”是一所房子,而“眼睛则是心灵之窗”。这一隐喻就把“房子”这个空间意象与人的心灵相结合,把眼睛隐喻成心灵这所房子的窗户。由此相关的许多其他隐喻表达有“心室,心窗”等,这一空间意象一经语言群体的流传和接受,便成为一个图示。

第二,隐喻结构与转喻结构是表达意象并实现图式的两种不同方式。

隐喻结构与转喻结构既是意象的不同表达手段,又是图式的实现手段。因为人类以空间经验为基础来形成意象,而没有意象就没有隐喻或转喻的形成。因此,意象的表达大多借助隐喻或者转喻来达成的。隐喻转喻又是实现图示的手段,因为图示是意象在人类心理中的固化,而意象的稳定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借助隐喻或者转喻的表达而逐渐形成一个积累的过程,在人类的心理沉淀下来后,意象就会因逐渐定型而图式化。意象图示是隐喻,转喻的基础,而隐喻和转喻是图示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

e.g.If you spend time thinking about your dreams,you aretak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s making them a reality.

这句话在读者的脑海中制造了一副意象图示,将dream隐喻为(o bjects)设定成远处的可以看见的一个目的地,thinking被隐喻为容器(container)。当你想的时候就向理想迈进一步。

第三,命题结构是意象图示结构的出发点,又是意象图式结构的归宿。

命题结构就是指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的心理表征。Lakoff认为,命题结构并不使用诸如隐喻,转喻或心理意象等想象性手段。

总之,ICM中的这四个结构类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单体,而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方面,意象图式结构是隐喻,转喻结构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隐喻结构和转喻结构是表达意象并且实现图示的两种不同方法,命题结构不但是意象图式结构的出发点,而且是意向图示结构的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

[1]Brugman C.Story 0fOver[M].Berkeley:UniversiIy 0f California Press,1981.

[2]Cienki,A.2007.“Frames,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and dommns".In Greemerts,D.&H.Cuyckens(eds.).The Oxford Handbook Cog-nitive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0-187.

[3]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0f Chicago Press,1987

[4]Evens,V.M.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创新 下一篇:从“理念人”到“现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