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保障的思考

时间:2022-08-05 05:32:20

关于大学生实习劳动权益保障的思考

摘 要:目前大学生求职面临"工作经验缺乏增加了就业难度,而不能就业也就不可能有工作经验"的尴尬局面,这在客观上促使大学生普遍重视实习。但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国家缺少对大学生实习制度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支持,我国立法上尚未有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制度,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实习权益;法治保障

一、大学生校外实习劳动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日制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的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劳动中权益受侵害的同样不在少数,一方面由于法律规范不完善,大学生的这种劳动争议得不到法律的倾斜性保护,大学生在实习兼职中的人身伤害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救济;另一方面,在理论上,能否给予大学生劳动法律的保护尚存争议,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保障缺乏理论的有力支持。

(一)大学生实习主体地位不明确

目前关于全日制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着法律规范涵盖范围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制不完全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从法理上对于全日制大学生群体是否属于我国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存在争议,在校大学生从事实习兼职劳动时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纠纷能否适用劳动法律调整。[1]关于大学生能否作为劳动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校大学生不能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其理由可归纳为:

(1)从现行法律规范寻求依据。根据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劳动法至今是一个有效的法律文件,新的文件只要与其不相抵触,依然是有效的。[2]因此,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的劳动不视为就业。

(2)从劳动法律体系的保障措施来看。劳动法包括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劳动合同制度、基准工资制度、休息休假制度、保险福利制度等。如果将全日制大学生也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势必牵涉到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将大学生纳入并不合时宜。

(3)从实习的界定来看。实习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下的由组织管理下的实践活动,认为实学生与学校依然有教学关系,还处于没有毕业的状态,大学生的档案等个人履历文件也放在学校,单位根本无法与实学生建立劳动关系。[3]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校大学生可以作为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主要是从劳动者的构成要素上分析,大学生不论是年龄条件或者是智力等方面均符合劳动者的构成。大学生群体作为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除了享有教育法中的权利,也享有宪法中规定的劳动的权利。实习兼职的学生参加了实际劳动,创造出了包括劳动价值在内的劳动成果,符合劳动法对于劳动者的要求,法律应当保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

(二)大学生实习期间报酬和人身安全均得不到保障

据悉,实习生长时间顶岗工作却无报酬或仅有微薄补贴的现象广泛存在。另外由于司法实践中通常不认为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建立了劳动关系,因此,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不能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而学校与实习单位虽然签订了实习协议,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重视各自的权利义务划分。在企业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急于找地方实习,缺少签订实习协议的意识,而大多数企业也不会主动与学生签订协议。实习生权利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实习生权利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充分的法律保护。[4]

二、 对于完善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建议

(一)政府以法规形式确保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构建保障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特殊劳动关系体系,可先由教育部制定行政规章试行,比照劳动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作为劳动法的特例性规定,建立特殊劳动关系制度。第一,关于劳动合同的签订,适宜做出任意性规定。考虑到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和劳动现状,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建立的特殊劳动关系时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不应作强制性规定。第二,关于薪酬、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劳动雇用也要遵循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制度,不得拖欠学生劳动报酬。第三,关于社会保险。作为特殊劳动关系来设计,为保护用人单位用工成本,保证大学生实习兼职的锻炼机会,学生人身保障将主要依靠高校的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5]

(二)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实习兼职的指导和保障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 56 条的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一,加强高校的维权力量,建立学生的劳动维权机构。学校应当鼓励并切实帮助权益受到损害的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自己的劳动权益。第二,高校要完善学生的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在对学生进行实习劳动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的同时,学校应为实习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切实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6]

(三)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实习兼职中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利益的受益者,应当承担相应的用工风险和责任。在目前法律对于实习生的界定不是很明确的时候,用人单位要增强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责任意识,在学生实习兼职期间为其购买意外伤害的保险,这样可以降低自己的用人风险,也保障受伤害学生的人身权益。在对待在校生兼职的问题,用人单位要主动签订劳动协议,依据法律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学生的兼职符合法律规定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保障自身的合法用工权益。

(四)注重大学生劳动保障的社会化

首先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以社会舆论引导企业关注自身道德层面的形象,使其认识到学生不仅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源,要善加保护。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的力量构建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的系统工程。运用网络、新闻媒体、报刊等多种辅助手段,一方面通过宣传来增强大学生劳动权益维权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树立企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大学生权益保障部门服务的能力,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权益保障机制。

三、结语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年代进入国民教育时代,大学生的地位和社会责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的需要。当前实习兼职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法律要顺应新的形势,对社会的新兴现象进行调整和规范。

参考文献:

[1] 刘会春.大学生劳动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探究[J].载《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3月.

[2] 董保华著《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M].第537-538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 董保华,董润青著《最新劳动合同法案例解读》[M].第224页,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 张昕辉.大学生实习保障的缺陷及对策研究[J].载《湖南大学》2011年5月.

[5] 尹晓敏.权利救济如何穿越实习之门--实习伤害事故中大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律思考[J].载《高教探索》2009 年第 3 期.

[6] 李鸿建.社会属性视角: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J]. 载《当代青年研究》2006 年第 12 期.

作者简介:王玉文(1988-),女,山东曲阜人,安徽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下一篇:试论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