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论《爱弥尔》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时间:2022-08-05 05:16:48

试析论《爱弥尔》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论文关健词:《爱弥尔》 道德教育 扮样 道德实践

论文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荤思想家,他在其论教育的专著《爱弥尔》中对人的道德培养方面,批刊了当时不合理的教育砚念和方法,提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抽和条件、时机和阶段,注重道德社会实践,并提出了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要求,对我国现代的道德教育在捉进学生道德整体发展,捉高德育实效性上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提出社会的改造应该从人的培养着手,并在其《爱弥尔一论教育》中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和目标。卢梭特别针对当时的教育流弊,以全心的热情提出教育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学问”,对自然人的道德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道德教育的墓础和条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美好的,但人的后天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保持人的天性,培养真正的人,即“自然人”,需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者相互和谐,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遵循自然”,配合受教育者自然天性的发展,并对环境影响进行选择与控制。

在道德方面,卢梭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良心,理性和自由,它们使人具备了获得良好道德的基础。首先是人的情感,人具有自爱的本能情感,但并不直接指向善,而是为人向善提供情感引导的基础;而良心是喜善僧恶的感情,是对善的天生的追求;理性“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获得道德观念;自由是自然人的本质,也是教育的第一个原则,人的自由天性使人可以独立自主地判断,由此产生的行为才可体现出个人的道德。

卢梭认为,这些天性在促进人的道德发展方面要相辅相成。“首先有情感,而后有善恶的观念;但天性的自然情感是无所谓道德的,“在达到理性的年龄以前,我们为善和为恶都不是处于认识的;在我们的行为中无所谓善恶。良心独立于理智,但良心的发展需要理性的支持,理性可以使人获得善恶的观念,理解有关责任、义务等道德观念;但是“知道善,并不等于爱善。,理性需要良心这个“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原则”哪的引导;人虽然具有良好的天性基础,却不具备先天的道德观念,仍需借助后天教育和实践来发展良好的道德。卢梭认为,根据这些基础和条件进行恰当的道德教育活动,就可培养学生对个人的道德和对社会的道德。

二、道德教育的阶段和内容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不可随意进行,教育的关键在配合天性的发展,教育的阶段也要符合天性的发展情况。教师要根据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条件的成熟度来把握道德教育的时机。卢梭认为,虽然良心和理性是先天的,但理性大约是在青春期(16-20岁)时才发展。因此,教师要使教育遵循天性,就要把握好教育时机,欲速则不达。卢梭以骤然叫醒一个在深渊边梦游的人为例说明即使到了一定年龄,若理性没有觉醒,也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只会更加危险,只有在“确有收效把握的时候”可以进行道德教育。

当学生处于理智睡眠期时,他只注意对他的感官起影响的东西,不能接受其行为之外的和观念的东西,无法理解“责任”、“义务”等,也无法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卢梭认为,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相联系,当一个人还不具备考虑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对社会的后果的能力时,就没有道德可言,若在此时向学生强行灌输道德观念,只会形成偏见、谬误和毫无判断能力的头脑。因此,教师不能急子求成地向学生灌输观念,而应该采取一种消极的,看似在浪费时间的教育行为,为青春期的系统的道德教育作好准备和铺垫,“播种以前,应该先把土地锄好;道德的种子是很难生长的,必须要用长时间的准备,才能使它生根。一旦时期合适,便可事半功倍。因此,卢梭反对向学生说教和命令学生,也不要匆匆忙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让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行为的体验来获得对个人的道德。第一,保持良好的习惯。要让学生远离不良的社会,并让学生尽情去做有能力做的事情,学会调节愿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节制欲望和非自然的需要;第二,锻炼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感受事物事情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来获得经验并纠正不良行为,采用自然后果法,并培养独立的判断;第三,进行一定的行为实践。学生的行动“不是为了要做给人家看的”猫,而是“认识到它本来是好的”,这样才“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第四,进行劳动教育,选择有利于道德的职业。这不仅使个人在生存上独立,也是道德发展的过程和手段,以便能够承担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卢梭认为这一阶段完成时,学生会获得“绝不损害别人”的习惯,“思想健全而无偏见,心地自由而无欲念”,“在个人道德中,已懂得所有那些关系到他自己的道德。

学生成长到青春期,理性觉醒,情感发展,感觉力和思考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他个人,可以接受观念的东西。教育的时机和引导情感向善的必要性都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此时的教育任务是让学生到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社会,由于卢梭深刻认识到社会环境对道德修养的影响作用,便主张有距离地接触最终远离当时极度不良的社会,同时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培养学生善良的道德情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志。第一,善良情感的培养。天性的感情需要引导,卢梭提出了以人的自爱天性为基础的培养道德情感的三个原理,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使自爱变成美德。第二,以实例为基础的间接经验教育,形成道德观念。道德教育离不开对社会和对人的认识,虽然学生已经具有了判断力和选择力,但为了防止学生受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卢梭主张此时要“多用别人的经验而少用他自己的经验。但仍需要学生个人已有的经验来支持。因此,学生需要读书,包括阅读历史、伟人的传记和寓言;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有距离地观察社会与人和偶尔的游历教育。第三,进行社会道德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社会道德的实践给人们的心中带来了人类的爱。正是因为做了好事,人才变成了好人。卢梭主张,在引导学生社会道德实践时要促使学生运用他的智惫,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其在没有旁人的监督和法规的强迫下真心实意地做好人和做好事,最终养成对社会的道德。

三、教师的个人品质及其引导作用

卢梭认为教师首要教给学生的是“做人的天职”,因而对教师的品质和行为提出了很高要求。卢梭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伴随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倾注全部心力和感情的热情和决心;其次,教师的权威的充分行使要以别人尊敬教师的道德为基础,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人格榜样,也可调动周围的人配合教师的教育,使教师得以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环境。再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榜样的作用。卢梭大声呼喊,“诸位老师,……你们为人要公正和善良,要把你们的榜样刻画在你们的学生的心里,使它们深入到他们的心。然而,榜样并不是仅仅供学生模仿,卢梭指出,纯粹的模仿并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让学生从教师的一贯真实的行为和态度中体会到所要做出的行为的美好,使学生的模仿出于对行为本身的尊敬,从而带有良好的情感倾向,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例,卢梭说到施舍的时候指出,教师不应直接叫学生去做,而应首先有自己“当仁不让”的亲身行为,在学生有疑问时加以解释,使学生明白这是高尚的负责任的人应为的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情和行动的良好意愿。此时,教师不仅要做出行为榜样,还要注重自身行为体现出的潜台词的教育性,激发学生对道德的向往和实践。

因此教师本身应该保持纯朴,具有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并严格管束自己的行为,成为学生心灵上的伙伴和朋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在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在使学生充分自实括动经验的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逐渐能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惫来自己管理自己,而不依靠利诱和强迫来体现自己的权威,也不采用道德说教和命令这些看似在实现教育目的,实则败坏学生道德的方法。

卢梭在《爱弥尔》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卢梭对教师的选择进入了一个循环矛盾的境地,使人无法实现他理想中的教育;他对教育阶段的划分没有科学的依据;将自然后果法最终推向体罚等等;但他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以及批判的不合理的观念方法对提高我们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有意义。

(一)道德教育是完整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要适合学生的天性,而人的天性是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包括道德情感、理智、意志和行为等,道德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动实践,发展独立的判断,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善良的道德意志的过程,最终落实在个人道德行为上。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常常采用的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灌精的方式,多以课堂上规范灌输为主,方式生硬,强制执行,学生的道德发展单薄,缺乏真正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这样的教育连发展理性都算不上,学生在实际道德情景中不是觉得规范与情感相违背,不愿践行,就是所知的规范与具体情景不合,无法践行,德育实效性自然低下。

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是个人的道德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个人道德的发展。道德教育建立在人的天性情感的基础上,使道德教育在人心中有了根抵,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会产生行为,又进而稳固道德观念。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使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同时,还须充分激发道德情感,重视增强学生对具体的道德情景的认识和分析,使其对自己所负的责任和行为后果有真切的认识与判断,而不是要求刻板化地执行,即运用自己的智慧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坚持道德行为实践。“在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行动多于口训”划,多让学生自己多活动一直是卢梭坚持的教育观点。道德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就要人实践的。亲身实践比说教更有利于观念的形成和意志的培养,存在于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形式的缺乏实际的道德实践需要改变,而要坚持开展真正的培养意志和情感的道德实践,在实践中获得道德智慧。个人不仅要有道德行为,还要具备良好的在实际社会中进行道德实践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就少不了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选择力,使其辨识情景和自己教育管理自己,不断成熟。同时,实践还要恰当利用学生经历过的经验。要改变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缺乏实效的状况,就需要恰当利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使学生得到教育,从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应对开始,使学校道德教育能够指导学生日常的生活实践,能够不断巩固,真正起到道德规范行为的作用,同时也使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坚持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凭自己想当然,需要大量地倾注伴随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心力和感情,并且恰当地运用教育的艺术,发挥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主动的个体的同时,又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最终能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要在情感上给学生支持、鼓励,在认识上给予引导,在行为上担任正面的榜样,不依靠利诱和强迫来体现自己的权威。因此,教师需要郑重对待自己的事业,相信学生潜在的良好发展,在充分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体会和分担学生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除了本身保持纯朴,具有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并严格管束自己的行为。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当成为学生心灵上的伙伴和朋友,这要求教师不仅有良好的日常行为.更要倾注善良的情感和意志于行为中.并且注重自己行为的潜台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注重道德教育的艺术,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感化和陶养,对学生进行潜移歇化的教育,以自己的满腔热情融人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上一篇:试论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下一篇:投资者结构失衡与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