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皮肤病的中医防治

时间:2022-08-05 05:07:11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防治

银屑病

银屑病中医称之为“白疕”,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干癣、白壳疮等。白疕之名首见于《外科大成》。白指颜色,疕指此病难以治疗,如同匕首刺入皮肤一样,难以根除。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数患者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季减轻。

发病原因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营血亏虚,血热内蕴,生风生燥,肌肤失痒而成。

素体内有蕴热,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阻于肌肤,蕴结化热;内入营血,外发肌肤而至疾病发生;这与西医感染因素引发银屑病的流行病调查研究相一致。

七情过度,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腥发之品,熬夜等因素,致火热内生;火热之邪相搏于肌肤血分,灼伤阴血,而致热盛生风,或血燥生风,阴亏血燥,肌肤失于濡养,则皮损干燥、脱屑,反复不愈。日久血脉瘀滞,瘀血内阻而皮损肥厚。

银屑病分型

银屑病在症候分型中主要分为血热、血燥、血瘀三型:

血热内蕴型 皮损多呈点滴状或斑片状,不断增多扩大,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疗多以清热凉血,消斑解毒为法。

血虚风燥型 多表现为病程较长,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治疗则以养血滋阴,润燥熄风为法。

气血瘀滞证 多表现为皮损经久不褪,多呈肥厚斑块状,颜色暗红,鳞屑较厚,附着紧密,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缓。治法多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络为重。

家庭护理

要尽量帮助病人消除精神紧张因素,避免过于疲劳,注意休息。居住条件要干爽、通风。饮食宜清淡,以蔬菜五谷杂粮为主。

洗澡时要注意水温,水温太高(40℃以上)会刺激皮损;水温过低(34℃以下)则不能较好地软化鳞屑和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不利于皮损消退。一般水温应以患者稍感温或稍感烫为宜,大约在35~39℃之间。禁用强碱性肥皂,洗发水洗浴。

注意事项

在预防上应特别强调气候交替时防感冒、咽炎、扁桃体炎。

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蟹、牛羊肉、辛辣发物,戒烟酒。注意调畅情志,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劳累等。

急性期或红皮病型患者不宜用过强刺激的药物,忌热水烫洗。避免外伤,防止搔抓及强力刺激,以免产生新的皮损。

湿 疹

有学者统计15%的人一生中曾患过湿疹,国外调查显示每9人中有一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患有湿疹。婴儿期的发病是一个高峰,发病率为35.28%,男女患病率间无显著性差异。

湿疹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根据其皮损特点、发病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泛发全身,浸淫遍体者,称“浸淫疮”;以身起红粟,瘙痒出血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者称“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生于小腿者为“臁疮”,生于肘窝或腋窝部则称“四弯风”,现统称为湿疮。

发病原因

中医认为,湿疮的发生,总由禀赋不耐,脏腑功能失调,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所致。认识到发病的原因,去除病因是治疗疾病和预防的关键环节。

先天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固,易收到外界风、湿、热邪侵袭而发病。这与西医某些类型的湿疹与遗传的密切关系可以相联系。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荤腥动风之品,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蕴久化热,郁于血分,充于腠理,外发肌肤而发病。这与西医药食过敏诱发可以相联系。

中医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天人相应,外界环境过于潮湿则体内湿气重的人易发病,很多湿疹病人受季节等外在环境影响很大。这部分病人对潮湿环境的适应性明显降低。西医也经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人体感受外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后,邪毒入侵人体可以出现表里、虚实、寒热的变化,可以化热、化湿、化风而引起湿疹的改变。这与西医证实某些湿疹与微生物的感染有关。这些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某些真菌等。

疲劳、抑郁、忧虑、紧张、情绪激动、失眠等神经精神因素及日光、紫外线、寒冷、潮湿、干燥、摩擦等,均可引起五脏六腑及经络运行失调。

湿疹分型

在辩证分型中,主要分为三型:

湿热蕴蒸型 多见于起病急,皮损潮红灼热、丘疱疹密集的患者,好发于两颊、额、颈前、臀部及四肢的曲侧,皮损为境界不清的红斑,上有密集的小丘疹、丘疱疹、水疱或有糜烂,渗出,继而结黄色的痂,阵发性瘙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法多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

脾虚湿蕴型 多见于起病较缓,皮损淡红色斑片,有水肿的患者。表现为皮肤糜烂抓后渗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片,上有密集的小丘疹,或少许丘疱疹、表面有灰白色糠状鳞屑,或有抓痕及结痂。阵发性瘙痒,容易疲劳,夜寐不安,磨牙,消化不良,大便溏,舌淡苔薄白。此时治法以健脾除湿止痒为主。

阴虚湿恋型 患者常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损粗糙肥厚,脱屑,表面有抓痕,血痂,颜色暗红或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夜间加重,丘疹常融合浸润肥厚而呈限局性神经性皮炎样皮损,有时呈苔藓样变,兼见口干不思饮,纳差,舌红少津,苔净或根部稍腻,脉细滑。治疗时以滋阴除湿为法。

家庭护理

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和湿度,过度干燥或潮湿、闷热都可加重湿疹病情。

尽可能少用化纤类织物、地毯。

避免洗涤产品清洗患处,对急性渗出多的湿疹,要及时处理分泌物,如下肢渗出较多,尽可能休息卧床。

注意事项

湿疹的诱发因素较多,预防的重点在于应尽可能寻找并去除发病原因。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肥皂水洗涤,以防感染及病情加重。

忌食辛辣、海鲜、牛羊肉、生葱生蒜等辛发物。

对花粉过敏者不要种植开花的植物,尽可能少去花卉市场或公园。

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注射各种疫苗。如是接受哺乳的婴幼儿患有湿疹,母亲要尽可能少吃辛辣、鱼虾等发物。

荨麻疹

荨麻疹的中医病名有很多,主要根据其病因和症状而定,有的称之为“瘾疹”,有的称之为“赤白游风”,还有“赤疹”、“白疹”、“风疹”等名称。

发病原因

中医认为瘾疹的发生总由禀赋不耐、风邪侵袭、营卫失和所致。

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外邪与气血相搏于肌肤之间,营卫失和而发病。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腥膻发物,或肠道寄生虫,使肠胃积热动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

气血亏虚,气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受风邪侵袭;血虚则肌肤失养,化燥生风,风邪阻滞肌腠而发生本病。

荨麻疹分型

中医将本病在临床表现上大致分为风寒、风热、胃肠湿热、气血两虚:

风寒型 患者风团多为白色,遇冷或风吹则加重,得暖则减,常伴怕冷,冬季多发,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治疗以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为法。

风热型 患者多表现为红色风团,灼热瘙痒剧烈,遇热加重,得冷则减,可伴有低热、咽痛。舌红苔薄黄,治疗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

胃肠湿热型 患者常表现为大片的风团,色红,瘙痒剧烈,发疹同时可伴腹脘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而需要注意的是此型患者常由于饮食不节而发病,此时治疗多以通腑泄热,调和脾胃为法。

气血两虚型 患者常表现为迁延不愈的慢性荨麻疹,风团色淡红或呈皮肤色,瘙痒,常因劳累而发或劳累后加重,多伴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悸气短,面色不佳,治疗以益气养血祛风为法。

家庭护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精神过度紧张、压力过大,这些都会诱发人体免疫系统紊乱。

保持心情愉快,情绪往往是一些病人的发病原因。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异体蛋白,多吃五谷杂粮。

要勤修剪指甲,如瘙痒较重时不可过度搔抓,尽可能外涂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等控制瘙痒,如瘙痒较重时,也可口服抗组胺药如开瑞坦、西替利嗪、西咪替丁等西药控制瘙痒。

注意事项

注重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积极寻找和去除诱因最为关键,尤其应注意日常起居中能使自己敏感的各种物质,常见的多为食物或药物吸入物等,或排查过敏源。

应调整胃肠功能,治疗各种慢性病灶,避免吸入或食用已发现的过敏物。慎起居,避风,不宜熬夜或劳累。

鱼虾海鲜和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荨麻疹。

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机率。

专家提醒

找专科大夫进行辨证施治

皮肤病病因、病症较为复杂,临床见到的病人有时病情变化多端。上述疾病分型是几种常见的辨证分型,难以概括全面。因此,出现上述症状后,应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大夫进行辨证施治。

上一篇:知青岁月:门里门外的爱情 下一篇:生命最初1000天,营养状况影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