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护理主要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干预措施探讨

时间:2022-08-05 04:55:08

眼科护理主要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干预措施探讨

【摘 要】 目的:对眼科护理主要不安全因素以及防范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11年眼科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提出防范干预措施后,与2012年眼科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眼科护理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干预措施后,2012年眼科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眼科护理主要不安全因素有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不足、执行护理告知行为不规范、违规操作,管理不当等,细致的人性化管理和护理人员的安全性教育是预防眼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眼科护理 不安全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09-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由于眼科疾病的特殊性,使得眼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容易起法律纠纷[2]。因此,深入分析眼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总结相应的防范对策,对提高护理人员应对风险能力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2892例眼科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不安全事件28例的详细资料,包括原因、结果、时间、处理方法等各项具体情况。再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3012例眼科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不安全事件12例的详细资料,包括原因、结果、时间、处理方法等各项具体情况。

1.2 方法

对2011年2892例眼科住院患者发生的28例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分类,统计每种类别的例数,并提出防护干预措施。再与2012年3002例眼科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不安全事件12例进行对比。

2 结果

经过对眼科护理主要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干预措施后,2012年眼科住院患者出现不安全事件的概率降低,相对于2011年有显著差异性,比较如下表:

3 讨论

3.1 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3.1.1.1 人院护理时对患者的问题评估不足:对患者的入院介绍流于形式,对患者疾病程度带来的安全问题评估不足。如眼球穿通伤合并少量脑出血病人入院评估忽视情绪对患者脑出血的影响,患者情绪激动时,出现脑出血剧增至昏迷;对青光眼患者的入院评估仅重视眼压高出现的临床表现,而忽视青光眼患者视野小而且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3.1.1.2 告知行为不规范:告知行为反映了护士职业情感以及对患者的尊重。告知过程中的不恰当会给患者带来不稳定感和心理负担,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负面影响。如眼手术后患者,护士只告知患者注意眼部卫生,而未告知具体措施,致患者用自来水洗眼引发眼感染。青光眼的患者未告知不宜大量饮水,不宜长时间看电视;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未告知家属术后应验光戴镜、弱视治疗等。

3.1.1.3 护理操作过程工作态度不严谨,保护措施不得力:在为患者进行专科护理操作时,工作态度不严谨造成护理缺陷。如为眼科操作过程忽视患者安全配合,保护措施不得力,冲洗泪道时,忽视患者的安全配合,造成泪道冲洗过程眼部误伤;给患者结膜囊冲洗时,忽视翻眼睑的技巧,可能造成眼角膜损伤等。

3.1.1.4 用药中的隐患:缩瞳眼水、散瞳眼水、备用药品混放,给患者点眼时,对药物剂量、作用及毒副作用不够熟悉,不能正确的给药等均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集中治疗时,漏散瞳眼水在青光眼患者的床头柜上,患者误用致眼压升高。

3.1.2 患者的因素

眼科患者常见老人和小儿,老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对外界反应低下,加之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易出现心动过缓或过速、早搏、血压变化及头晕等,使护理过程复杂,并且视物模糊,行动不便易发生意外损伤。而小儿机能尚未发育,机体抵抗力差,易出现意外伤、手术意外等;有些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视力听力下降,缺乏眼科医学常识,对护士术前、术后所交代的注意事项执行得不到位。

3.1.3 管理因素

规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若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或持续长时间工作,会增加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1.4 科室环境因素

由于眼科检查的特殊环境要求,需要在暗光中进行,而眼科疾病患者对暗光适应性较差,视野狭小,加上对暗室环境陌生,患者进入暗室后往往视物不清,容易造成碰撞裂隙灯而致意外伤;眼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地面上的水迹、病房内物品摆放不合理等均可造成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跌倒。

3.2 防范干预措施

3.2.1 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

3.2.1.1 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法规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职业责任感,做到警钟长鸣。

3.2.1.2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技术、及时果断的处理是架起患者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

3.2.1.3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护理人员按照本院制定的《护士服务礼仪规范》,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应使用文明语言和患者进行沟通。与患者交谈时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平和谦逊,绝不能语调生硬,敷衍了事。

3.2.2 注意细致的人性化管理

3.2.2.1 建立防护措施:改善病房环境,我们对暗室内检查仪器和物品的摆放进行重新调整,使其更简洁、合理。病室物品摆放整齐统一,确保过道通畅。卫生间、病区内保持地面清洁干燥,并在湿地摆放“防止滑倒”的安全警示标识。

3.2.2.2 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床边工作责任制:

每8个病人一责任护士固定至少一个月以上,包床到护,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所有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生活护理等全面负责。

参考文献

[1] 李丽霞.临床护理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现代医院管理2004,6(2):31-32

[2] 张丽, 许乐芬. 眼科50 例安全管理[J]. 齐鲁护理志,2011,17(15)98-99.

上一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关于计划生育受术者心理护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