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贫困问题及致贫因素探析

时间:2022-08-05 02:44:55

湘西州贫困问题及致贫因素探析

摘 要:本文立足于湖南省湘西州州域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调研数据,得出了持续性贫困问题及致贫因素是湘西州“精准扶贫脱贫”顺利开展的首要工作这一结论。

关键词:湘西州;贫困问题;致贫因素

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推进精准扶贫、促使全民脱贫是现阶段极其紧迫的历史和政治任务。湘西州作为湖南省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少数民族山区,如何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争2020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已成为湘西州最宏大的民生工程和最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湘西州的贫困群众大多懒散成疾,年年扶贫年年贫,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其贫困问题亟待解决。近期,中央、省委、州委相继召开扶贫开发的工作会议,分别出台了中发〔2015〕34号、湘发〔2016〕7号、州发〔2016〕1号等文件,吹响了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总攻”的冲锋号。本文研究从实地调研湘西州现状分析入手,以2011~2015年湘西州领导干部统计手册、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统计年鉴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数据来源,实事求是分析湘西州贫困现状与致贫因素。

一、湘西州州域基本情况

1. 区域特色

湘西州全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7年9月,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全州总面积为1.55万平方千米,现辖7县1市(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古丈县、保靖县、永顺县、龙山县7个县,州府设在吉首市),下设65个镇、153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175个居委会、2657个村,境内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个民族,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自古以来为湘川咽喉之地,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蕴藏丰富,历史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区域特色明显。

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州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复杂的地理情况和投资力度,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再加上自然条件恶劣、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低、少数民族观念落后等原因,区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通过对2011年到2015年这五年期间湖南省统计年鉴和湘西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数据整理发现,全州GDP和人均GDP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还是发展缓慢。

二、湘西州贫困问题分析

湘西州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和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据2015年湘西州领导干部统计手册,2015年全州人均GDP仅占全国的38.3%,占全省的44%;全州人均财政收入占全国26.9%,占全省50.3%;全州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35.1%,占全省36.8%。截至2016年6月,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16万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贫困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是全州最明显的贫困特征。

1.贫困分布广

湘西州所辖8县市中,有7个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县级市属湖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贫困人口遍布湘西各地,其高达39. 70%的贫困发生率很令人担忧。虽经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湘西州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但总数仍很庞大。这种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范围分布广的状况在湖南省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2.贫困程度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尽管湘西州的经济多年持续大幅增长,但因收入差距以及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据实地考察,目前州内的一些城郊地区依靠扶贫产业目前已基本脱贫,但在偏远高海拔地区特别是腊尔山、永龙、吕洞山和红土壤四大贫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凸显。从表2可以看出,近四年湘西州的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仅占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只占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0%多点,这表明湘西州的经济远远落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贫困程度深、解决难度大。

表2 湘西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湖南省、全国的比例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占湖南省 占全国 占湖南省 占全国

2012年 56.80% 53.40% 70.50% 61.20%

2013年 62.80% 59.10% 70.30% 61.10%

2014年 58.60% 56.20% 67.40% 62.10%

2015年 60.50% 58.20% 66.80% 61.80%

3.返贫现象严重

返贫是指某些地区或某些阶层的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受外界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又重新陷入贫困的现象。返贫现象的存在,部分抵消了人们扶贫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从而延缓了人类摆脱贫困的进程。而湘西州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生存环境恶劣、社会发展滞后,致使其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也就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这已成为制约湘西州贫困人口脱贫的一大瓶颈。

三、湘西州致贫因素分析

湘西州的贫困问题不是某一方面的机制、制度缺失导致的,它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本课题组在2016年暑假对湘西州腊尔山、永龙、吕洞山和红土壤四大贫困片的100户贫困户就贫困原因做了一个访谈、问卷调查,下图即为各贫困原因及占贫困家庭比重的整理结果。

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湘西州的致贫因素分析不同于其他贫困地区,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的统计上,由于湘西州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而此地区又相对封闭,湘西州贫困人口对自身贫困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调查结果的数据上再次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挖掘。

1.自然条件恶劣

湘西州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西部贫困山区,但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是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州内喀斯特地形分布较广,多溶山熔岩,土层浅土质差,有限的人均耕地加上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湘西州农民收入微薄。同时因其地理位置与地理构成,自然灾害多样而严重,特别是洪涝、旱涝灾害频繁,每年的返贫人数接近于脱贫人数,严重阻碍了湘西州脱贫的进度。此外,因湘西州地处湖南内地山区,远离交通运输主干线,加上地形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信十分不便,信息十分闭塞。

2.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低

湘西州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普遍偏低,这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湘西州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湘西州各类教育建设还十分薄弱,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低。通过调查走访湘西州腊尔山、吕洞山、红土壤和永龙四大贫困片区的100户家庭发现,绝大部分农民只有小学文化,初中及以上的不到20%,甚至有12%的农民还是文盲。由于缺乏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而稍有能力的劳动者又外出务工,导致当地劳动力素质十分低下,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3.观念落后

落后的观念也是制约湘西州脱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课题小组走访州内一些农村地区发现,几乎每个村寨都有香火不断的神庙、土地堂或其他祭祀场所,州内民众普遍迷信,封建思想盛行。人们会自发出资对祭祀场所进行修建,但是学校教学楼年久失修,桌椅板凳破烂不堪却无人问津,令人嘘唏不已。

四、结语

湘西州贫困问题沉积较深,致贫因素多元化,转贫、返贫现象严重。因此在湘西州新时期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一定要认真思考如何增强内生动力、加快自我发展,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扶贫模式促使其增强脱贫致富能力,让贫困户摆脱贫困代际传递,才能够打破湘西州少数民族山区贫困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映梅.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邓平.区域经济视角下湘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15(18):108-109.

[3]范晓丹.湘西自治州贫困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上一篇:轨道扣件弹性垫板结构优化设计 下一篇:撤资风波暂时虚惊一场 长安铃木小型车低端化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