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

时间:2022-08-05 02:31:52

性别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

摘要:“女汉子”一词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侧面反映了女性角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女汉子”为中心的亚文化群体的流行,表达了性别亚文化在特定时期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本文的研究视角是研究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女汉子”群体,能够恰当的揭示当前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认知,以及高校女生气质建构的迫切需求。结合性别亚文化现象,以“女汉子”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女生的气质建构问题,是一个崭新的关注点和研究方向,对于“女性教育”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亚文化;女汉子;高校建设;气质建构

不同时代的女性都彰显不同时代独有的文化特性,如今,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催化下,女性的角色演变成另一种形态――“女汉子”。亚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思想、心理品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具有激励、凝聚、约束教育和导向功能,对提高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视角。本文将以形象建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础,记录、探讨、质询“女汉子”这一文化现象的形塑过程成因,分析总结“女汉子”的现象,探讨出如何构建和提升高校女生的气质的有效方法。

一、“ 女汉子”出F及流行

“女汉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但让“女汉子”更加形象化的表现,源于2013年8月网传一张俄罗斯 17岁少女的照片,照片中少女精致的面庞加发达的肌肉,让网友惊呼“史上最萌女汉子”,由此大众对“女汉子”定位也由模糊转向清晰。人们对于“女汉子”的理解在现实语境中分为两个层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女汉子”通常不拘小节,不爱打扮,蓬头垢面地上街,通常是宅女形象,挑战传统的男性审美。在行为认知层面,她们标榜独立、自强、坚毅的价值品格。区别于“软妹子”的温柔,柔弱,感性,她们修得了水管,扛得动水桶,换的了煤气。网友戏称“Fe(铁)+male(汉子)=Female”,通常认为“女汉子”也把这种称谓看成是一种褒奖。因此,在崇尚自我、个性张扬的互联网时代,“女汉子” 取代“淑女”的审美视角,渐渐成为时尚。

当下媒介文化日渐成熟,“女汉子”从一种概念发展至一种精神符号。从网友对“Female”的另类解读中,不难看出,“铁”+“汉子”这些原本隶属于男性范畴的角色特征,被现代女性欣然接受,并以一种近乎炫耀式的口吻传播。显然“女汉子”言语表达的系统中,多数以赞颂雄性气质、展现男性品格为沟通纽带,正是因此,“女汉子”能顺利潜入男性主体意识中,将自身与和谐的父权秩序相整合,使女性在历史背景下浮出地平线。从深入层次分析,“女汉子”精神文化符号的出现,证明现代女性渴望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消除长久以来男性文化对女性的孤立与排斥。尽管“女汉子”所涵盖的文化涵义不止一种,所包含的话语也并非完全符合现代女性的发展。但“女汉子”的传播,表达的是一个与中国社会转型及文化变动有着密切关联的流行词汇的发生与形成过程,从它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可以窥探到性别文化传播历经的变化。

二、亚文化背景下“女汉子”的传播

“女汉子”诠释了新时代的女性价值,即女性强化了主体意识以及融入男性气质。对于“女汉子”现象是否符合现代人对两性关系的理解?文化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认为一种性别身份的获得,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引用、不断重复的操演过程。从“白富美”“萌妹子”“女潘俊痹俚健芭汉子”,女性社会角色的不断演变,折射出女性对人生定位有了更为广泛的认识。从文化实践的角度,可将女性社会角色演变的过程,看成是女性亚文化的一次经验性的实践。有学者借鉴布尔迪厄的批判社会学理论以及巴特勒“表演”理论在对亚文化现象进行探讨时,提出了“亚文化资本”“场景”等新范畴。笔者从这些理论与实践中,概括出女性亚文化的实践意义。当“自嘲”和“恶搞”成为大众所崇尚的“亚文化资本”时,会催生许多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场景。

互联网上崛起的“女汉子”现象正是这条产业链中的冰山一角,这也意味着“女汉子”既是现代女性生活方式的一种,也是网民的“消费”对象,而“消费”女性亚文化的群体,可能会形成品位感的共性以及群体归属感。所以也不难解释男性群体对“女汉子”现象抱积极态度的原因,即在“消费”女性的过程中找到提升男性特质的新途径。“女汉子”展现出的群体矛盾多样化及社会对“女汉子”的包容,给人一种倡导性别平等的假象,实则并不合理。从精神层面来讲,“女汉子”现象对女性的气质贬低以及对男性的气质推崇,反映当下女性“风格”定位的模糊。借由“女汉子”的包装,试图复制男性气质特征,形成“不拘一格”的男性风格,此做法不仅不能实现对女性的解放,反而鼓舞男性中心意识以另一种更隐晦、更彻底的方式形成对女性的压迫。

三、关于“女性美丽教育”的调查研究

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女性形象的教育及影响,需要有具体的研究数据加以支持。笔者以《女生的美丽课堂》产生的影响和调查结果来说明。本次调查选取了222名陕西科技大学的本科学生和74名家长作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222名学生调查问卷中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变美的价值诉求。其中只有1.8%的人是冲着学分来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是选修主体,研究样本的共性是跨越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的过渡时期,转变自身形象使他们的根本诉求。研究数据显示,有42.5%的女生认为自己就是“女汉子”;其中28.9%的女生渴望改变自身“女汉子”形象;67%的男生表示更加喜欢温柔淑女的女性形象。在74份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总结得到,98.6%的家长都支持学生上这门课,并且支持孩子通过课程变得更加美丽与优雅;其中有9.75%的家长明确地说,希望通过课程让孩子改变形象,减肥瘦身;其中有27%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丢掉“男孩子气”提升女生气质与“淑女”品质,以便于未来步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通过两组调查数据显示,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十分重视外在形象以及气质修养的改变与提升,“女汉子”现象并不是现代人真正欣赏和喜好的文化符号。“女汉子”亚文化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范围内,因此也对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性化”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在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当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及“人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上一篇:论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媒体发展趋势下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创新发展